「透过关键词看东坡系列之一」苏轼和他的家乡( 二 )


随着苏东坡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世界上喜欢苏东坡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喜爱苏东坡、学习苏东坡的同时,也在感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苏东坡。
要了解苏东坡,我们得先从他的家乡——东坡区说起。东坡区古称眉州,地处成都平原腹地,是天府之国重要的鱼米之乡,早在1000多年前就是州、郡治所。唐《通义志》云:“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广舆记》云:“介岷峨之间,为江山秀气所聚”。正是这里肥美的土壤、丰饶的物产,孕育了优良的风土人文。
一直以来,东坡这片土地上,历代俊贤辈出,好读书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爱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义务推动人们读书的人。像“建于唐之开元,毁于五代前蜀,重建于宋”的孙氏书楼,是当时藏书最多,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图书馆。“孙氏书楼”毁了又建,建了又毁,其背后是孙氏家族表现出来的令人敬佩的坚韧精神和文化品格,而孙降衷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市书万卷而还”,不仅重修了书楼,还进一步扩大了书楼的规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坡读书人,对东坡浓厚的文化氛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辞为宗师,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苏东坡在他的《眉州远景楼记》中也详细描写了当时东坡浓厚的读书氛围。
可以说,东坡一直是人杰地灵之地,有着足够的养分孕育出“巨人”,而两宋时期就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那个阶段恰好是一个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又有了一定发展的“百年承平”时期。无战事无天灾的太平盛世,这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再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宋代的东坡是州府所在地,是一座很有韵味的小城,人口过万。当时有云:穿城三里三,绕城九里九,“三分住户七分田”,东坡被源源不断的岷江水滋润着,很是肥沃,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发展,才使东坡这座诗书古城成为当时全国雕版印刷三大中心,反而也更促进了东坡人的读书风气,催生出了大文豪苏东坡。
再看宋时的东坡有三大家族:程家、石家、苏家,程家为首富,石家次之,苏家随着祖辈不置田产,仗义疏财,解困乡邻,经济状况逐步走向衰落,但一直以来,苏家不仅家风优良,还有着很浓厚的读书氛围。苏氏家族先祖苏味道曾在唐武则天时任过宰相,后贬到东坡,是东坡有根底的名门望族,苏东坡的爷爷苏序爱读书,也喜欢写诗,其诗内容极为广泛,上至朝廷官府之事,下至乡里子孙打猎、捕鱼谋生之事,都入其诗,他一生写了上千首诗。苏序非常重视儿孙辈的学习,他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于是倾其钱财,购置了大量书籍置于书房。苏东坡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他爷爷购置的书如汗牛充栋,自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环境中。
苏东坡的两个伯父都十分喜爱读书,大伯父苏澹读书刻苦认真,可惜体质太差,不堪负重,求取功名未能如愿。二伯父苏涣,天资聪慧贤良,从小喜欢读书,天圣五年(1027年),不负众望,考得进士及第。
在宋代科考中,中进士与中进士及第有本质的区别。进士还不能被朝廷封官任职,只有进士及第才能步入官场。在宋初数十年间,东坡只有孙堪举进士,但未显而亡,无甚影响。苏涣此次进士及第,将要成为朝廷命官,对家乡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由羡慕转而效仿,家族之长者皆以苏家为榜样,劝子孙读书,一时学风盛行,常常传出琅琅读书声的人家有十之八九,人人向学蔚然成风。后来,曾巩作出一个结论:“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多至千余人,益自苏氏始。”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虽然年少时不常读书,喜欢游历四方,但到苏东坡、苏辙两兄弟读书之时,他早已幡然醒悟,在家闭门苦读。所以,当年才能有三苏父子一起读书、讨论的和谐画面。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她自幼熟读诗书,性情慈仁,知书达理,端庄贤淑,她时常以身作则教导苏东坡、苏辙两兄弟。可以说,经过一代代传承,苏家形成了乐善好施的美德和“好读书”的家风,加之苏洵和程夫人的共同培养,才能孕育出天才般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