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和七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词牌多变体,却不能出律?
文章插图
“玉楼春”和七律在诗词初学者眼中,看上去确实非常像,都是七言八句的形式,但只要有格律知识就会清楚,区别还是挺明显的。
玉楼春,词牌名,又名“归朝欢令”、“呈纤手”、“春晓曲”、“惜春容”等。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两仄韵等变体。
而七律呢,同样是七八五十六字,但是必须遵守平仄格律。平仄格律简单来说无非三点,第一,平仄的相替、相对、相粘。第二,押韵严格,必须是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第三,中二联对仗,至少颈联对仗。
这几条是七律的原则,我们任意找一首七律,都必须有这三点,否则就不能称为“七律”。而“玉楼春”并不需要遵守这几点。
那么如果我们写了一首七言八句的古诗,但是不遵守平仄格律,使用仄韵,又不对仗,是不是就是“玉楼春”呢?也不是,这只是古体诗——不遵守格律的诗我们都称之为“古体诗”,因为是七言古体诗,我们又称之为“七古”。
古体诗不用遵守格律,但是词牌则是必须遵守的——只不过词牌不遵守格律诗的格律,却要遵守每一首词牌的固定平仄搭配。
换句话说,词牌实际上就是平仄锁死的古体诗。
文章插图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就会觉得好麻烦。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
诗的发展本来是无序的,所以格律形成之前都是古体诗,但是格律出现之后,诗歌作品就分为近体诗(守格律)和古体诗(不守格律)。而格律的出现原因是什么呢?是大量诗歌开始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成为吟诵体,而音乐的发展又催生了长短句,即词牌的诞生。同时有大量的乐府诗等等音乐作品进入词牌领域,成为词牌名——比如“浪淘沙”,其实就是七言绝句,只不过他们是附着在音乐之上,平仄音调的变化就要比格律诗要复杂得多,这个复杂是跟随音乐变调。
当词人们把这些唱腔之下的发音用平仄记录下来之后,就形成了词谱。
当音乐尚在,演唱者对演唱进行改编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不遵守词牌平仄的情况,但是依旧好听,于是流行起来最终成为词牌名的变体。不同演唱者在同一乐曲下的不同改进,就是词牌多变体的缘故。
有些只是字词平仄变化;有些则是字数发生变化,如“减字”、“添字”的变体格式;还有一些从小令变成双调、长调。
为什么变体发展到一定地步,就锁死了,我们今天必须严格按照词谱填写,不允许自行变化了呢?
那是因为音乐丢失了,没有了乐谱,我们不知道新填的词能否在变化下唱得好听——所以干脆就不再允许变化。
我们常说格律锁死了诗词的变化,确实是如此。格律诗有固定的形式规则,如果遵守就是格律诗,如果不遵守就不是格律诗,不存在有出律却自称“改进格律诗”的说法。词牌也一样,只要出律,就是不守平仄的古体诗,不能以词牌相称。
文章插图
这些东西是个定义,你不遵守它的规则,就不是它了。所以在格式上不可能再发生变化,也没必要再过多地耗费心思去钻研这些东西。
除非某天,我们发现了相对应词谱的乐谱,复原演奏,填词中发生变化不影响乐曲演唱,那么这首词牌的新变体才可能产生。有这功夫,不如谱新曲、填新词,创造新时代的文艺作品更实在。
道理说了一大堆,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七律、“玉楼春”的区别就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只不过七言八句形式的古体诗中,有几个固定平仄顺序的作品格式,被常拿来在“玉楼春”这首曲子下演唱,并发生了四种大家都认可的变化。
这四种变体因为曲子都是《玉楼春》,就成为了《玉楼春》这个词牌名下的四个大致相同,小有调整的不同格式。
- 明知是林冲仇人,宋江还放高俅下山,林冲为什么不跟宋江翻脸
- 运用安全工程实务题——秋分有什么美好寓意?
- 大汉盛世的真实生活场景是什么样的?走近汉画中的历史故事
- 梁山为何能打赢方腊?不是梁山有多强,你看方腊自己做了什么傻事
- 历史上有什么遗祸千秋的决定八股文、闭关锁国,中国近代的屈辱
- 唐僧为什么不用九环锡杖,你看它的前两任主人是谁
- 王昭君的墓为什么能够保留到今天?因为这个原因盗墓贼都要绕着走
- 俗语“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是啥意思,背后还藏有什么
- 古代皇后妃子对自己的称谓,本宫哀家臣妾分别是什么
- 农村俗语''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是什么意思?是否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