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辽金两朝的千年创举( 三 )
【 一国两制辽金两朝的千年创举】北南面官制。《辽史·百官制》称“辽俗东向而尚左”。皇帝的官帐设在西方向东,所以官职都分为南北,与汉族官职分左右相似。辽太宗在占领燕云十六州后,即建立起了两套改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国制”即契丹的官制,统称为北面官制。南面官制,是汉制官职的统称。《辽史·百官志》:“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的官制,由于契丹长期受到大唐的影响,不断学习汉文化,官制也杂用了汉官职名,但与原来汉官的含义已大不相同,契丹原有的旧八部集团,分为两个集团,仍设北、南府宰相统辖。阿保机将势力强大的迭利部。分为五院、六院两部。改两部的夷离堇为大王,称北院大王、南院大王,分统两部的兵马。后族也分司管理。军政大权则集中于皇帝。
南面官,基本沿袭唐制。但南面官不像北面官再分北南,仍沿汉人旧制,称左、右。辽朝沿袭唐晋旧制,但因人因事而设官,有增有减。燕云十六州仍保留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辽朝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地区,生活着不同的民族,并且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和奴隶制并存,即契丹的奴隶制和汉族、渤海人的封建制。在辽朝的统一统制下,建立起一国两制的二元政治体系,这是在我国的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上的一个创举。这就是“四时捺钵”与“五京”并存的,契丹王朝的二元政治制度。
五、金代女真人的二元政治
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国,沿袭辽制·金国也设五京,初以上京为首都(今黑龙江阿城县),后在辽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即迁都燕京(今北京),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以燕京为首都,开创了今北京作为我国首都的历史。
金太宗随着战争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金朝的政治制度,并对新占领区,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推行了汉官制度。取得辽东和汉人燕云地区,下沼给官民“王师所至,降者赦其罪,官皆仍旧。”采纳完颜果、宗干等的建议,在汉地改变女真旧制,采用汉官制度。在汉地建尚书省及尚书省所属诸司府寺。面对汉人的强大社会势力,燕云州县都由汉人为首的汉官去统治。金太宗完颜晟时期,逐渐形成类似辽朝南、北面的政治制度,但采用汉官制度还只限于燕云地区,政治权力仍集中于金朝的朝庭。
女真族完颜氏出自我国北方,自然条件与生活方式与契丹略同。女真之初的勃极烈、猛安谋克制,以三百人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这种以生产与军事为一体的体制,是女真族的特殊组织机构,用猛安谋克管辖女真内部事务。女真族也为渔猎游牧民族,保留了与契丹相近的“捺钵”制度,皇帝也有捺钵营帐,更建有行在和围场。在金太宗统治时期,即建起了金朝的二元政治。在金朝统治下的三个区域里,实行着三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形成女真官制和辽、宋官制同时并存的体制。
六、辽、金两朝二元政治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辽、金两朝的二元政治,在以汉族为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创造了一国两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契丹王朝的统治中心不在五京,而是四时捺钵,这种治国方式和体制,是北方渔猎游牧民族的首义创举。对后来立国的北方民族政权治国,有着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来自塞北的蒙古族建立的蒙元帝国,实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元朝也因袭辽制、入主中原后全按辽制。捺钵分两期,夏秋出塞,春冬在燕京。蒙古族称捺钵为窝里陀,语源于契丹的斡鲁朵。
来自白山黑水间,源于先世女真的满洲人,也有似契丹的捺钵风俗。满族人,清称满洲,民国始称满族。满洲的“八旗制”,将宫帐制发展到极至,是契丹斡鲁朵的翻版,八旗制的八大和硕贝勒共管国事。大清皇帝承袭了契丹遗风,避署热河,秋猎木兰。几代帝王亲临承德避暑山庄百余次。有的皇帝每年近半年时间,在承德避暑山庄处理政务,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