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辽金两朝的千年创举( 二 )
四时捺钵,是契丹族自身渔猎游牧民族特色的集中表现。契丹捺钵制度的产生,是由历史、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和尚武的民族精神决定的,与农业民族形成巨大的反差。捺钵文化,是契丹族特有的政治制度和生存方式。
捺钵,是契丹语的汉字译写,在北方的民族语言中,有多种类似的发音。关于捺钵,《辽史·营卫志》载:“有辽始大,设治尤密,居有斡鲁朵儿;出有行营、谓之捺钵”。其它都是外在的行营。斡鲁朵,宫也。就是既有固定的宫室,又有外在的行营。契丹、蒙古室韦(即后来的蒙古族)同源于东胡族系,有近似的语文与习俗。捺钵、鄂博、蒙古包,语言的音和意都是相近的。我们也可以直接的说,捺钵的本意就是蒙古包,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住所,契丹人称其为捺钵,成为四时流动的政体。
四时捺钵分为春、夏、秋、冬,称为四时捺钵,并且作为一种行政体制。《辽史·营卫志》行营中作了记载。四时捺钵。均有明确的地点、方位、路线。春捺钵。在鸭子河泺。夏捺钵,没有固定地点,北方民族不适应南方炎热的夏天,多以避署为主,但也有一定的路线和活动内容。秋捺钵,以射虎鹿为主要活动,地点在永州西北五十里伏虎林一带。
冬捺钵在永州东南三十里的广平淀,,原名白马淀。四时捺钵,每岁四时,周而复始,不断轮回。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内外大小臣僚并应役随从,管理汉人的百官皆随从。其他职能部门均有定员随从,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行遗一切汉人公事。皇帝在行营处理一切军国大事。
皇帝的宫帐,称斡鲁朵。斡鲁朵有其直属的军队,民户和州县,构成一个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皇后也有自己的斡鲁朵。
阿保机宫帐称算斡鲁朵,算,契丹语为心腹。侍卫亲军,称腹心部。另在地方要地设提辖司,各地蕃汉民户抽丁充军,由提辖司统辖,直属斡鲁朵。太宗宫帐直属军称皮室军,契丹语为金刚。取其坚强。述律后宫帐也有直属军,称属珊。宫帐设有诸帐诸局,管理一切事务,处理政务。契丹奴隶被编入“瓦里”,成为著账户。斡鲁朵所有的奴隶和财产为皇帝所私有。
皇帝死后,他的斡鲁朵依然存在,由帝后家族所继承,以奉陵寝。
文章插图
(仪卫图)
三、辽代投下州县制
契丹灭渤海、南侵汉地,俘获大批渤海人、汉人转为奴隶。从俘掠地迁渤海人、汉人,迁到契丹故地,建置州县统治,或与汉人俘户杂居。阿保机和辽太宗时代,先后建置了许多州县。如,临潢县、长宁县、三河县、密云县、长泰县、檀州等。这些州县,民户少则千,多者四五千,其实就是奴役外族奴隶的寨堡。
俘户州县初始,为皇帝所有,属于宫帐斡鲁朵,皇后也有自己的州县。皇帝、皇后以下的贵族,也占有寨堡,称头下或投下州县。投下州城之设,限于诸王、国舅、公主所有。《辽史·百官志》头下州军条:“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辽朝境内分布着为大小奴隶主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投下”城城堡。统治和奴役,大量俘掠的奴隶。契丹立国前的遥辇时期,就建了投下城,称为“汉儿城寨”奴役掠来的奴隶。早在契丹立国前的遥辇时期,俘掠的党项人、吐浑人就作为奴隶,放回契丹故地,放牧耕种,建于越王城统治奴隶。于越王城是当时最早的投下城。后来掠来的大量汉人,赐给养种之地,在寨内建筑屋室居住,分地耕种。这些“汉儿城寨”,就是俘掠汉民建置的投下城。
文章插图
(契丹人引马图)
四、辽代北南面官制的一国两制
辽灭渤海后,改称东丹国。东丹国内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封建制度和文化,只是以汉人和渤海俘户新建了一些州城。在燕云十六州汉族人的居住地区,也仍然实行着原有的封建社会制度。事实上在辽朝境内,以上京、南京(幽州)、东丹国为中心,形成了社会状况互不相同的三大区域,奴隶制和封建制并存的一国两制已经形成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