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巧手慧心修古籍( 四 )


中心员工们记住了,并认真践行。《函海》的修复过程便是最好的印证。《函海》是研究巴蜀地区历史学、文学、金石学、语言学、民俗学、美食学的重要参考书。由于该古籍文献的纸张色彩比较特殊,对修复使用的纸张需要配色染纸。他们按照教材的要求,用茶叶水浸泡染出与原作相同的颜色,不料,10天以后,染色纸开始变色。
员工们心急火燎,彭德泉他们立即请教专家顾问,或登门请教,或电话咨询。综合专家意见后,决定采用陈茶煮水做染料。经过员工精心操作,选茶、熬制、染色,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函海》的纸张成色修旧如初,得到专家和收藏单位的一致好评。
团队的力量
广汉|巧手慧心修古籍】坐落在中国第二大苏区四川巴中境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以全新的面貌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诞辰日。展厅里,修复后的红军标语、布告、政纲、传单、档案、钱币等珍贵文物,整齐排列,向人们讲述着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彭德泉自豪地说:“那里展示的红色文献是我们中心员工用几年的时间抢救修复、整理出来的。”
如今的四川西部古籍文献修复中心,已经有近50名一线员工,其中有不少是高学历,他们组成了古籍文献修复和整理、普查、传拓、研学、培训团队。选择做古籍修复人,是不少年轻人追逐的梦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参与,国内第一家民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批准建成。靠着巧手慧心,“国工艺匠”们把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这块牌子立起来,在业界响当当。
走进龙泉洛带古镇客家土楼的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研学培训基地,“鲁萌工作室”的标牌十分显眼。当初,谁也没有想到,2009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的鲁萌,在汽车销售员岗位干得正红火的时候,辞职来做古籍修复工作。鲁萌的执着与刻苦,被彭德泉看好,中心将她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先后推荐她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文物局举办的纸质文物修复、传拓技艺等培训班、提高班、研修班学习,她都取得优异成绩。2013年,中心安排她拜古籍修复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为师。在师傅精心培育下,认真学习、研修、传承杜老师独特的修复技艺,一路精进成长为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技术带头人,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首届“成都工匠”,牵头完成了多个国家级重大古籍文献修复项目。
更值得一提的是聋哑修复师陈亚。她十年前诚惶诚恐的来到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学习古籍文献修复,经过9个多月艰苦的性格磨合、基本功训练、专业知识学习,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修复师,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先后受到中央、省、市等新闻媒体的专题采访,去年还被成都市政府授予“成都工匠”的称号。
青年修复师杨世全来中心前是出租车司机。起初,彭德泉一直对他能否静下心学修复起疑。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竟耐住性子接受了长达9个月的岗前培训,又以满分的成绩通过上岗考试!原来他肯下硬功夫,记不住培训教材上的内容,就随身携带,日日诵读,靠着惊人毅力,把培训课程一字不漏背下来。他在修复实践中,练就了过硬的修复技艺。
修复中心副主任田勇来中心以前是国企高管,源于对古籍修复事业的好奇,10年前他来到中心工作。为扩大影响,凡遇国内、省内文化事业单位大型会议、展览,田勇就提着厚厚一沓宣传资料前去散发。为拓展业务,他不分节假日常年奔波在外,有时一日驱车往返数百公里。彭德泉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一个对古籍保护行业一窍不通的人,到如今一提起古籍修复就滔滔不绝,难以割舍,他完全把自己的情怀揉进了这份神圣的职业里。
修复中心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开展修复质量年活动,成立了质量检验机构,严格按国家标准层层把好修复质量关。同时,于2016年初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国家级民营机构修复技艺传习所,传习所揭牌暨拜师仪式上,中心11位优秀青年修复师在杜伟生老师膝下行了庄重的拜师大礼。
2013年中心成立五周年时,他们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成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巧手慧心——纸质文献修复成果展”,200多件展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心承修的善本古籍、西文文献、字画、碑帖拓片、册页、档案、票据等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的实物及图片,并现场举行了修复、传拓、古法抄纸演示、传统拜师仪式和学术报告会,著名作家流沙河先生褒扬他们为“艺匠国工”,国内30多家新闻媒体作了报道,称他们为“江湖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