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巧手慧心修古籍

2月22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2022年春季修复技术分享会” 成功举行。来自几个修复基地的该中心员工汇聚成都洛带研学培训基地,畅谈交流去年外出学习培训研修古籍文献修复技艺的心得体会,针对中心业务建设提出建议。大厅里充满了暖暖春意。
这个修复中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古籍文献修复中心,成立14年来,已为境内外图书馆、博物院、文化馆、档案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社团组织等境内外150多家古籍公藏单位修复善本古籍、名人字画、碑帖拓片、册页、票据、红色文献、西文文献、档案、宣传资料20000多册/件,为1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整理普查古籍20多万册/件。仅以2021年为例,全年修复古籍文献1239册/件,其中古籍善本527册/33905叶、名人字画152件/210幅、碑帖拓本82册/3400叶、经折32册/1080叶、拓片118幅、红色文献328册/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2件、二级文物111件、三级文物31件。
该中心的主要创始人、75岁的彭德泉,瘦高的个头,黝黑的脸堂,浓眉亮眼。在接受采访时,眼里却不时地噙着泪水,他对钟情的事业——古籍文献修复,爱得太深。
走出秦巴山
彭德泉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城郊的彭家梁村。“我们家三代教书人、两代图书馆人,代代爱书如命。”彭德泉说,父亲从1945年开始当老师,直到1984年去世也没有离开过讲台。他教了三代学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手捧书本,站立讲台上。彭德泉自幼爱书、读书、唱书、教书、管书、修书。父亲留下的书籍、讲义,在他眼中便是最珍贵的遗产。有空就读,倍加珍惜。
1983年,彭德泉到四川省图书馆参加培训,学习古籍文献分类。他上课专心致志,认真做笔记,很快被当时担任四川省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兼教员的张德芳看中,不久就让他担任了培训班班长。从那时起,彭德泉筑梦图书馆。他进四川省电大,获得图书馆学专业大专文凭。毕业后,在张老师指导下,学图书分类、学参考咨询,参加学术交流。
“张老师对我太好了!感觉这条路越走越有兴趣。”彭德泉说。2005年,彭德泉年过半百。这天,彭德泉再次去拜望张老师,张德芳叮嘱他:“德泉,你别待在图书馆了,赶快出去抢救古籍,大量古籍因各种原因正在湮灭,那可是圣哲先贤为我们留下的民族文化根脉啊,抢救一本是一本!”
张德芳作为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分类专家,长期目睹古籍保护现状,对古籍文献的修复和抢救充满紧迫感,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彭德泉:“四川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积淀丰腴,向以人文荟萃、典籍浩繁著称于世,保守估计四川古籍藏书应该在200万册以上,仅四川省图书馆就有近百万册。然而,天灾人祸造成的大量古籍文献霉烂、虫蛀、残损,我们图书馆人,可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啊!”
张老师的话,如投石激浪。彭德泉说:“前人历经战乱、兵火、灾荒、流离,那么艰难把这些古籍传下来。我们今逢太平盛世,怎能眼睁睁看着古籍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失?不修好,怎么对得起先人,又怎么对得起后代?”
彭德泉很快办理了巴中市图书馆的离岗待退手续,走出秦巴山,到成都找到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图书馆人,开始筹划古籍文献保护和修复工作。
时任广汉图书馆馆长秦一对彭德泉说:“彭馆长,要抢救就先来抢救我们广汉的书吧。我们有两万多册古籍,打包堆码在墙角几十年了。我得了胃癌,五分之四的胃都切了,趁我还活着赶紧来!”
彭德泉闻讯赶到广汉,对秦一说:“秦馆长,你太让人感动了,我们一起干,抓紧干!”
要修好一本古籍,除照相、登录、清洗、消毒灭菌杀虫、配纸染纸外,还有托、补、裱、拆、锤、压、捻、齐栏、打眼、钉线、贴写书签等20多道工序。彭德泉明白,抢修古籍,必须先从培养人才入手。
他们与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广汉市图书馆联合举办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古籍修复培训班。时任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赵红川讲授古籍保护概论;四川省图书馆退休的古籍修复专家刘英讲授古籍修复技艺;彭德泉作为副研究馆员,讲古籍分类。学员来自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的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系统,还有一些是从未接触过古籍修复工作的下岗工人。
在培训班,彭德泉告诉大家,古籍修复人员基本素质,除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和修复经验外,还需要有很好的个人修养。综合起来讲,就是在专业技术、文化修养、心理素质三个方面比较优秀的人,方才适宜从事古籍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