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巧手慧心修古籍( 二 )


培训班结束后,彭德泉他们抢抓机遇,在广汉图书馆的支持下,从培训班招聘了一批员工,组建起古籍修复基地。
再难也要坚持
创业之初,基础条件太差,各种困难超出了彭德泉的想象。
体会最深的,是广汉修复基地现任负责人潘艳。她当时是广汉百货公司的下岗职工,中心成立之初,她参加培训班,应聘成为广汉修复基地的首批员工。她回忆说,最初在书库阁楼开展修复,场地只有10来平方米,层高仅2米,窗户窄小,光线昏暗,密不透风,四五个人挤在一起,为广汉市图书馆整理堆码在墙角近30年的两百多包、两万余册古籍。记得每打开一包书,里面的飞虫迎面翻飞,死老鼠毛、霉灰、纸渣五味陈杂,呛得人不断干咳,睁不开眼,戴两层口罩也无济于事。清理一阵,就双手发红,痛痒难忍,得赶紧去卫生间水龙头下清洗。年逾花甲的彭德泉,带头爬阁楼去参与开包整理,整整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进行除尘、登记、分类、上架,方才基本完成清理工作。
创业之初,广汉基地条件十分困难,资金紧缺,无力购买更多的修复工具及设备,广汉基地的员工们自己出去检石板、砖块做压书板,有些员工将家具锯了拿来压书,代替压平机,找铁匠打锥子,去木器厂做木锤,将自己家的箩筛拿来筛面粉,调制浆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而员工的待遇,一个月仅300元,有时竟然几个月发不出来,但无人叫苦、无人离开,反而还开导彭德泉:“没关系彭主任,我们慢慢会好的。”
2012年,成都修复基地开办之初,仍然很艰难。彭德泉带头因陋就简,制作简易工具。他先是把家里的切菜板搬来,又把洗衣台大理石锯成几段,还把一架旧床拆掉,改成多规格的压书板。儿子彭克买了一个三开门的衣柜,刚拉到家,见到父亲的举动,立即把衣柜捐出来拆掉改制成修复的小设备。听说附近一家餐馆要停业转向,一些碗、盘、餐盆、坛子之类的东西要扔掉,彭德泉便带着基地员工上门去收捡,盛染料、全色、装浆糊的器具多数都不用买了。
彭德泉介绍,“记得创业之初,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广汉基地没有取暖的设备,员工只能硬抗。”潘艳说:“他们的手冻肿了,破皮流黄水,好几位员工感冒了,嗓子沙哑了,但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请假休息。还有一年初冬季节,我们的古籍普查整理组去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普查整理古籍,计划15天完成。由于馆舍条件太差,空间狭窄,馆藏古籍太多太烂,霉虫、湿气、灰尘、寒冷一起袭来,害得好几位员工反复生病、感冒。带队老专家视力不好,身体虚弱,鉴定分类却一丝不苟,晚上还要熬夜复核白天录入的数据。一位女员工因要去参加普查整理,提前强行给儿断奶,却一走就是29天。我中途去看望他们,看到晚饭摆在桌上,却都在吃感冒药,还有人未带棉衣,冻得嘴皮发紫。”
看到员工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彭德泉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谈起创业初期的那段经历,彭德泉十分感慨,眼泪滚了出来,他说:“我们的员工真的太优秀了,为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不辞艰辛,不计报酬,是他们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
彭德泉说:“修复中心一路走来,是与引领、关怀、资助我们的恩人、贵人分不开的。”创业之初,中心发起人之一、时任省政协常委、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冯家辉先生全力以赴,中心登记注册、大项开支、补发工资、交通费用、买车接送文献等等,全靠冯先生。国家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著名古籍文献专家、全国政协委员李致忠老先生多次亲临中心视察讲学并担任中心顾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亲自担任中心顾问,悉心关怀引领指导中心成长。时任四川省文化厅长郑晓幸亲自过问、关心修复中心的文物修复资质申报并深入中心现场办公纾困解难。省文旅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王毅2021年在广汉修复基地看到彭德泉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抢救修复大量的碑帖拓片,为他们在成都免费提供500多平方米修复场地和专用设施设备建起成都修复基地,并于2013年支持修复中心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成功举办了“巧手彗心——纸质文献修复成果展”,引起业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一提起修复中心成长过程中的恩人、贵人时,彭德泉总是激动不已,数度哽咽,觉得有诸多亏欠。他时时告诫员工“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恩人和贵人”。这也是他至今仍坚守在修复中心的精神支柱。作为中心党支部书记,去年他被评为“四川省级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