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状元一首《醒世歌》,道尽世间百态( 二 )
文章插图
首先,付出太多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习惯,习惯于处在长辈的安排之下处于服从地位。没有主见,选择困难尚且是小事,若是干脆没了自己的个性与喜好,找不到生活中的偏爱,岂不是也失去了快乐的源泉。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老一辈的观念早就不知不觉的开始与社会产生脱节甚至断层,如此,强加的观念与管控,无异于用陈旧的瓶子装新酒,污了新酒,伤了老瓶,竹篮打水一场空。其次,与过分的驯服相对的是另一种情况,无限制的逆反。其中的心里逻辑显而易见,即便年幼,孩子也早已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视角来审视观察世界。大方向的指引能够接受,但若是鸡毛蒜皮皆由父母指点,可想而知,孩子的厌烦程度。选择性接受的概率几乎为零,基本在忍受达到一个阈值以后,自此屏蔽,拉黑。无论对错,无论好坏,皆自主朝着与父母期望相反的方向狂奔。而结果,即便不至暗,也难逃连走弯路的未来。父母之与子女,终将是引路者与被引路的关系,终将是彼此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各自的命运轨迹也从来都不该因一方的出现而偏移弯曲。父母,不过是点了生命射线的端点,那,何必强求呢?不若像罗状元说的那般,“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文章插图
古人云:“知足常乐”,话糙理不糙,“知足”二字可谓是贯穿了各大宗教的教义。在状元罗洪先的醒世歌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知足”二字的身影。像是“富贵从来未许求,几人骑鹤上扬州”, “富贵欲求求不得,纵然求得待如何”中对物质钱财的漠然;“要无烦恼要无愁,本分随缘莫强求”,“与其十事九如梦,不若三平两满休”中对世事的淡然;像是“人间富贵花间露,纸上功名水上沤”,“人心不足蛇吞象,事到头来螂捕蝉”中对功名利禄的无谓。
文章插图
遭遇挫折时,或是遇到不幸时,总有人说“生活并不可能十全十美”。话听得多了难免司空见惯,但道理总是如此,再好的事物也总会有它的弊端。有个寓言故事以幽默的形式展现了这一道理。明朝金溪人胡九韶,他的家境十分贫困,只得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即便这样也只能是仅仅可以衣食温饱。胡九韶有个习惯,在每天黄昏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回答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第二又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一个反问句道出了胡九韶的乐观坦荡,也道出了他的自信与快乐。说到底,当生活窘迫的现状难以变更时,当生存踽踽的困境无法逃脱时,唯有知足才是成就生活,成就自己的上上之策。
文章插图
《醒世歌》有言,“人心不足蛇吞象,事到头来螂捕蝉”。说知足,却并不代表不求上进。提知足,不过是想在生活中多添几笔欣然快乐。当你总认为别人的生活比自己好,自己活得不快乐时,就一定要经常审视自己,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多往好的一面去想,抵御那些想入非非的杂念和诱惑,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看待一个事物,或看待一个人也不要总是抓住他的缺点不放,试着放大他的优点,放着一种鼓励和期待去享受优点。有些事情我们不可能改变,但是可以改变我们自身的心态。人的贪婪是无穷无尽的,守住自己知足的心理,那便拥有了无尽的快乐。【罗状元一首《醒世歌》,道尽世间百态
- 5本架空历史文,《寒门状元》黯然垫底,《汉乡》登临榜首
- 北宋才子差点被妻子毒死,出家后写下一首词,开篇就惊艳了
- 穷秀才中状元,亲戚来道喜,他赠一副对联道尽人性,众人羞愧离去!
- 苏轼半夜归家却被锁在门外,无奈之余写下一首名作,读来令人心疼
- 皇上出一上联,考生答不出转身就走,皇上:别走,你就是这届状元
- 文人含冤被贬,他笑着向朋友写下一首狂词,最后两句豪气冲天
- 中国历史上的最牛学霸, 1300年只出了一个, 状元都比不过他
- 元稹生性多情风流,对亡妻却是深情无比,一首悼亡诗成为千古名篇
- 37岁的李清照给闺蜜写词,大开大合矛盾纠结,却成一首千古名作
- 苏轼最具禅意的一首诗:世间万物,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