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鞭春”指的啥?老祖宗的智慧

引言
《论语》有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的时候要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来获得对新知识有用的信息,为人处世也要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做过的事情,从中得到提高。从大的趋势上来看,现在的人们也需要时常回顾历史,以参考当下的事情该怎么解决。五千多年来,我国先民们为我们留下的诸多俗语,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中我们可以窥得当时的社会情况,也可以学到对现在仍旧有用的道理。
比如古人曾经说过“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这句话读起来琅琅上口,前后对仗比较工整,是典型的俚语。从表面意思来看,这句话是对男女不同行为的要求,是在禁止女人“观灯”和男人“鞭春”。
俗语“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鞭春”指的啥?老祖宗的智慧
文章插图
▲现代花灯展实际上两个“不”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两个“不”究竟各自是什么意思,“鞭春”又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呢?
01
前半句话比较好理解,“好女不观灯”就是指家教良好的女子是不会去看灯会的。灯会与元宵节有关,因为正月十五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古时人们会燃灯祈福。家家户户都如此,逐渐就发展成了大规模的灯会。
灯会上有各种有趣的纸扎彩灯,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正是因为灯会极其热闹,古代女子要遵循封建礼教中关于“女子不能随意抛头露面”的规定,所以在古人看来,贤良淑德的女子就不应该前往观灯。
俗语“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鞭春”指的啥?老祖宗的智慧
俗语“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鞭春”指的啥?老祖宗的智慧
文章插图
▲宋代妇女剧照毕竟在喧闹的场合中一旦被其他人看到脸或者触碰到身体,就丢了整个家族的脸。从这句话中,我们也能看到古代女子所受的束缚之强烈。
后半句话中的“鞭春”则是一种在立春时的风俗,又称“打春”,“报春”或者“迎春牛”,是迎春活动的一部分。迎春活动一般在立春的前一天举行,意在喜迎新一年的春天,也是希望这一年风调雨顺的意思。
俗语“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鞭春”指的啥?老祖宗的智慧
文章插图
▲古人生活场景绘画农耕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活动,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各个封建王朝中都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一年播种的开始,所以上到皇帝,下到农民都十分重视立春,这个迎春活动的象征性意义之重要也就不言而喻了。
至于耕牛,则是耕地时最重要的一种动物,牛的耐力和力气都强于马、驴等动物,更强于人类,因而在驯化之时便被广泛用于耕地。
也是因为牛有着这个性格上的特点,所以牛历来被视为老实、韧性、吃苦耐劳等美好品质的象征。例如鲁迅先生就曾经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以“牛”来隐喻自己将不断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而奋斗。
02
唐代诗人元稹在《生春》中写:“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正是对鞭春的描写。其实早在周朝时就有了迎春活动,当时就也已经有“春牛”的说法。《周礼》中就有“出土牛以送寒气”的说法。
俗语“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鞭春”指的啥?老祖宗的智慧
文章插图
▲明代弘治皇帝演耕场景复原周天子为了迎接立春,要提前三天进行斋戒,立春当日则要率领三公九卿前往郊外迎接春天。“土牛”则是用刚化的冻土制成的牛,在迎春活动上,土牛往往要被打碎,象征着送走了寒气,充满希望、适合耕种的春天即将到来。
最开始,鞭春是属于上流社会的活动,宋仁宗在位期间颁布《土牛经》,这种活动逐渐走向民间,成为每个乡镇都要举行的迎春活动。早期的“鞭春”活动中使用的是真牛,逐渐演变成为泥牛,后来也有些地方用纸扎的彩牛来代替沉重又不好制作的泥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