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阳修的两次“丑闻”,来看北宋士大夫的意气之争( 二 )


宋英宗即位后,朝中因为“濮议”事件,再次开启争斗模式,席卷朝野,一直蔓延到宋英宗死后。
从欧阳修的两次“丑闻”,来看北宋士大夫的意气之争
文章插图
《清平乐》欧阳修剧照说起来,欧阳修比较悲剧,他的两次“丑闻”,正是和当时的党争相挂钩。
“盗甥案”的背后是“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欧阳修和蔡襄、王素、余靖等人为谏官,合称“四谏”,为新政保驾护航。由于新政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攻击范仲淹等人为“朋党”。
作为新政的主要输出欧阳修写了篇《朋党论》进行反击,说“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这等于说己方是君子,骂对方是小人,从而得罪了一大批人。
庆历五年(1045年),实行了一年多的“庆历新政”在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下,宣告失败。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反对派正愁着找个什么理由把欧阳修这个钉子也拔掉,结果张氏送了这么一份大礼,反对派自然拿来大做文章。
从欧阳修的两次“丑闻”,来看北宋士大夫的意气之争
文章插图
不知道该叫谁爸爸的宋英宗“盗媳案”的背后是英宗朝的“濮议”事件。所谓“濮议”,说白了,是朝中大臣就“宋英宗到底是谁的儿子”进行激烈的争论,最后演化成两派之间的意气之争。
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2年),宋英宗想追封他的生父濮安懿王,但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让朝中就此事进行商议。这事情如果放在普通人家,应该不叫事儿。但是搁在帝王家,就变成大事了。
从欧阳修的两次“丑闻”,来看北宋士大夫的意气之争
文章插图
《清平乐》韩琦剧照以韩琦、欧阳修为代表的执政派认为“出继之子于所继、所生父母皆称父母”,也就是说宋英宗可以管宋仁宗和濮安懿王两人都叫爸爸。而以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人为代表的台谏派却认为“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不能管两个都叫爸爸,应该管宋仁宗叫爸爸,管濮安懿王叫伯父。
两派势同水火,如临大敌,但是谁也说不了谁。宋英宗心里当然倾向于执政派,于是就把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赶出朝廷。但是当时的士大夫则倾向于“台谏派”,把韩琦、欧阳修等人就被视为阿谀奉承“小人”,所以就有了欧阳修这个翁媳扒灰之事。
虽说两次“丑闻”都已被证明为子虚乌有,无损欧阳修声誉,但在坊间仍大为流传,野史逸闻也纷纷记录。在不了解史实的人眼中,对欧阳修不免以有色眼镜视之。“盗甥案”后,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曾经写过一首《啼鸟》,其中有“我遭谗口身落此,每闻巧舌宜可憎。”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从欧阳修的两次“丑闻”,来看北宋士大夫的意气之争】本文为「挖历史的墙角」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必删。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