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祠/白一帆

太 史 祠
白一帆

曾去韩城两次。每一次去韩城皆因太史公司马迁。总认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名人贤士,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而韩城的司马祠却因了司马迁,总能让每一个亲临此地的人,把宁静与激动都装在历史的口袋。只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拜读华夏的美文乐章!
太史祠雄立在韩城芝川镇南的高岗上,祠基呈正方形,四周用青砖封裹,整个祠庙高大、雄伟、庄严,拾级而上,挡眼一道山门,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往里走青砖石条铺就的小路向上盘旋而去,青砖石条已被经年流水浸蚀的坑坑洼洼,深一脚,浅一脚,高一脚低一脚,行走起来也要十分的小心。我想这坑坑洼洼,不仅仅是说明司马迁离我们很遥远了,更重要的说明,中华民族崇敬先贤的脚步从未停止。
 太史祠/白一帆
文章插图
司马迁庙青砖灰瓦,回廊构架中有司马迁塑像一尊,庄严肃穆,眉宇间透出几丝灵气,四周刻满了历代文人学士、名家贤人留题的碑文,有的清晰可识,有的字迹模糊而不可辨!
最令人惊奇的是庙宇后的墓冢,呈圆型,青砖箍就,上面长着三株茂密的柏树,枝丫虬劲,浓密青翠,直插云霄。
徘徊在祠庙与墓冢之间,眼前变换着历史与现实,但也能让人感觉到历史正清晰地走来。由于是阴天,天空还飘着细雨,拜谒的人不多,但依然能让人听到历史轻轻的脚步声,尽管是轻轻的,且在这飘着细雨的静静的上午,他仍然敲打着人的心扉,把人从似乎遥远又似近在咫尺的地方唤醒。
 太史祠/白一帆
文章插图

司马迁,字子长。据《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龙门今韩城市北,为黄河穿越晋陕高原的出口,两岸山势陡峭,相对如门,故名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开凿,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就出生在这里,他的一生“与武帝相始终”。
司马迁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史记》。这与他生平的几件事情关系最为紧密。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祖是周代的史官,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刘彻时任太史公,精通天文、星历、《易经》及黄老之学,这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都有一定的影响,况且司马谈早就有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的愿望,但未能如愿。因此他给司马迁留下遗嘱,说到: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由此可见,司马迁无不受着家庭环境和父亲的影响。
 太史祠/白一帆
文章插图
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周览名山大川,访问古迹遗闻,与下层劳动人民的接触,不仅拓展了它的历史知识,还使他敢于正视现实。公元99年。李陵与匈奴作战,兵败投降,他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年50岁时出狱,为了完成《史记》,他更加勤奋不已,终于从公元前110年承其父命写史,到公元前92年,用了十八年时间完成了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光辉著作。
司马迁的《史记》是他的天才独创,同时也是西汉这个统一的大帝国时代的产物。

司马迁最伟大的成就在于一部《史记》,它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把这一传统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影响了历代无数作家。
提到《史记》,我们可以想起项羽,刘邦,陈涉,张良,荆轲,廉颇,蔺相如,李斯,李广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归功于司马迁在叙述语言上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这一独特创造。
顾炎武曾在《日知录》里面说,古人做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之中即观其旨者,为太子功能之。《汉书》作者班固也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