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钱堆出来的FinFET工艺


目前 , 全球FinFET(立体)工艺已迈入5纳米制程 , FD-SOI(平面)工艺也迈进了12纳米进程 。 但英特尔、台积电、三星都在准备3纳米甚至2纳米工艺 。 据悉针对下一个节点3纳米 , 正在开发一种全新设计的晶体管(GAA-FET , gate-all-around Field-Effect Transistor) , 和目前使用的FinFET又不一样 。
但不管是先前的MOSFET、当下的FinFET还是未来的GAA , 虽然形状和材料发生了变化 , 但其本征没有变 , 说到底都是场效应晶体管(FET , Field-Effect Transistor) 。 场效应晶体管自1959年发明以来 , 包含同样的基本结构:栅极(Gate)、源极(Source)、漏极(Drain) 。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FinFET 。
FinFET工艺的概念
FinFET称为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 是由美籍华人科学家胡正明(Chenming Hu )教授在1999年提出来的 。 其中的Fin在构造上与鱼鳍非常相似 , 所以称为“鳍式” , FET的全名是“场效应晶体管” 。 当时胡正明教授在加州大学领导一个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出资赞助的研究小组 , 当时他们的研究目标是CMOS技术如何拓展到25nm领域 。 当时的研究结果显示有两种途径可以实现这种目的:一是立体型结构的FinFET , 另外一种是基于SOI的超薄绝缘层上硅体技术(UTB-SOI , 也就是现在常说的FD-SOI技术) 。
FinFET是一种新的互补式金属氧半导体(CMOS)晶体管 , 源自于传统标准的“场效应晶体管”的一项创新设计 。
传统MOSFET结构是平面的 , 只能在栅门的一侧控制电路的接通与断开 。 但是在FinFET架构中 , 栅门(Gate)被设计成类似鱼鳍的叉状3D架构 , 可于电路的两侧控制电路的接通与断开 。 这种叉状3D架构不仅能改善电路控制和减少漏电流(leakage) , 同时让晶体管的栅长大幅度缩减 。 目前 , 英特尔的14纳米工艺中晶体管的栅长已经缩短至20纳米 , 三星的5纳米工艺中已经缩短至10纳米 , 未来还有可能缩短至7纳米 , 约是人类头发宽度的万分之一 。
FinFET工艺的进展
当时(约在2000年) , 胡正明研究小组认为要让UTB-SOI正常工作 , 绝缘层上硅膜的厚度应限制在栅长的四分之一左右 。 对25nm栅长的晶体管而言 , 胡正明教授团队认为UTB-SOI的硅膜厚度应被控制在5nm左右 。 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 , 由于产业界认为要想制造出UTB-SOI上如此薄的硅膜实在太困难了 , 于是产业界开足马力研发FinFET技术 。
最早使用FinFET工艺的是英特尔 , 他们在2011年推出的第三代酷睿处理器就开始使用22纳米(nm)FinFET工艺 , 随后全球各大半导体厂商积极跟进 , 陆续转进到FinFET工艺中 。 接下来的工艺节点五分八门 , 恨不得把10以内的数字都用上 , 英特尔的节点包括22纳米、14纳米、10纳米、7纳米 , IBM或IBM联盟的22纳米、14纳米、10纳米、7纳米 , 台积电有16纳米、12纳米、10纳米、7纳米、6纳米、5纳米 , 三星14纳米、11纳米、10纳米、8纳米、7纳米、5纳米、4纳米 , 中芯国际14/12/N+1纳米 , 格罗方德的14纳米、12纳米、7纳米、联电的14纳米 。
■用钱堆出来的FinFET工艺
本文插图

■用钱堆出来的FinFET工艺
本文插图
有关各家工艺的更多参数对比可联系芯思想 。
FinFET工艺七大玩家
根据芯思想研究院提供的资料 , 全球目前有七家公司已经开始量产或即将量产FinFET工艺 , 按照转入的时间顺序 , 分别是英特尔、台积电、三星、格芯、联电、中芯国际、华虹集团 。 当然还有IBM , 但是IBM已经将半导体部门出售给格芯了 。 我们来了解一下七大玩家的情况吧!
英特尔(Intel)
■用钱堆出来的FinFET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