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归处是故乡|綦国瑞|| 战士( 三 )


让人想不到的是,就是在这样环境中写作,杨朔还在与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较劲。在朝鲜的日子里,杨朔每天都能见到或者听到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他是个感情极重的人,有时忍不住流下泪来。他总在追问,朝鲜,对于我们志愿军战士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却毅然决然地来了,而且毫不吝惜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最终,他明白,这是种爱啊,我们的战士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爱正义,有了爱就决不会计较个人的生命,这就是我们战士的情感。当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杨朔时刻用战士的感情培育和充沛自己爱的感情,并最终深深融入到作品中。
时刻充实着自己的感情,把人民之情、战士之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灵魂中、生命中、作品中,这就是那个纯静如水的杨朔。
灵魂归处是故乡|綦国瑞|| 战士
文章插图

1953年,杨朔从朝鲜回到久别的祖国,刚在安东落脚,就有朋友来看他。告诉他祖国的经济文化大建设开始了,处处都是火热的生活,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正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
从敌后战场到解放前线到跨出国门,杨朔一刻不停地战斗着,每日每夜地写作着,他也在战火的洗礼中,时时刻刻锤炼着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提升着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在那些与人民生死与共的岁月里,他已找到了为工农兵写作的方向,已有了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情感,他说:“在生活里,在斗争中里,我见到了他们精神的高贵,行动的可敬,我自自然然爱上他们了。”爱祖国、爱人民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自觉追求,追求光明,歌颂正义已经与他的热血共存。杨朔已经具有了崇高的思想和纯洁的灵魂。
一个经历了苦难的人,最珍惜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到来,一个经历了战争的人更懂得人民的伟大和可爱。他按捺不住自己了,他情不自禁地表示:“生活是一片大海,跳进去吧,跳进去吧。我将永远追随在我们人民的后边。做一名毛泽东时代的小工匠,用笔,用手,甚至用生命,去建设描绘我们色彩绚烂的好生活。”这是经历过无数生死的战士的发自肺腑的呐喊,你还能感觉到有一点的虚假吗?
他还说过:“一个文学工作者要能完整地捧出一颗毛泽东时代人民的心灵,那才称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颗心活在哪儿,跳跃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窝里,正等着我们去发掘。我们不该拖延了。”
正是带着这种情感和自觉的急迫,他深入大漠戈壁,走近多彩云南,漫步永定河畔,访问工业企业,考察农业乡村,同各行各业接触;与工人、农民、战士、学生、老人、孩子、各色人等交谈。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对建设新生活的激情,热气腾腾的建设场面,激发了他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炽烈的爱,创作的激情像井喷一样不可阻遏,名篇美文像潮水一样涌来。一时与魏巍、刘白羽等人齐名。杨朔的散文《樱花雨》在人民日报刊登后,毛主席十分喜爱,推荐给身边的人阅读,还特意批嘱“阅后退毛”。可见杨朔作品在毛主席心里的位置。毛主席曾先后两次亲切接见杨朔,称赞他是新中国青春歌手,这可不是一般的作家所能得到的礼遇啊。六十年代在中国文坛曾出现过“杨朔年”“杨朔热”“杨朔现象”,他的创作风格为无数人效仿,成为那时散文写作的领军人物。
读他的文章,从《雪浪花》到《荔枝蜜》,从《茶花赋》到《海市》,从《两洋潮水》到《非洲鼓》……字里行间无不释放着他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爱,无不饱含着对毛泽东时代的火热的激情,无不贯穿着他对人民的亲,无不抒发着国际主义的友情。他的文章是时代的乐章,是人民的颂歌,是激励人们前行的火把。
前几年,有人对他颇有非议,说他的感情虚假,对此,我很不以为然。文章是时代的产物,文随时代。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全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英雄人物层出不穷。一个经历过旧中国苦难的人,热烈地歌颂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出自心,发乎情,是他坚持不懈地净化灵魂和提升思想的结果,那些文章正是他纯洁灵魂的展现。那些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或者对那个伟大的时代无动于衷的人是不会理解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的准则,以改革开放时代的思维去想象那个火热的、激情的、纯真的革命和建设时代,是容易出现误差的。当然,任何时代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要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它,万不可片面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