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弥足珍贵的“工作证”|邓兆安|| 县委( 二 )


随着大量新闻报道的刊发,在得到大家赞扬和鼓励的同时,也有人私下议论我“不务正业”“为赚稿费”等等。我听到后虽然心里十分委屈,但没有因此而放弃报道工作,我想“身正不怕影子歪”,人们总会慢慢理解的。后来我深入调查采写的《掖县多措并举搞活生猪购销》的经验报道,被烟台地区商业局主要领导在大会上点名表扬,并在全系统发文推广。
一本弥足珍贵的“工作证”|邓兆安|| 县委
文章插图
我在商业局工作时的合影(作者为第一排左二)
一石激起千层浪!局里的同志们由此消除了过去对我的误解,觉得搞好新闻报道同样对推动业务工作发展大有裨益,各科室主动向我提供新闻线索,进一步激发了我结合本职工作搞好新闻报道的热情,之后我广开视野,一批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稿件——《庄稼人的新追求》《喜气洋洋选年画》《十年艰辛见真情》《敲不开的铁门》,分别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选用。为此,许多媒体积极发展我为“特约采访人员”和“通讯员”,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和烟台日报等媒体还评选我为“优秀通讯员”。这时,一家省级媒体还向我抛来“橄榄枝”,但当老总了解到我的身份时,遗憾地摇了摇头……
亦工亦农合同工,在上个世纪70年代较为普遍,即:人在外工作,户口在农村,用工资收入换取农业口粮。这种用工形式随时都有被清退的可能(从1992年以后陆续改为城镇合同制),让人提心吊胆,惶恐不安。当时,掖县商业局共有公职人员近20人,大都是干部身份,令人羡慕。而我作为唯一的一名农民合同工,每月需到食品加工厂领取工资。因此,自己在局里无论工作表现如何优秀,都无法享有入党、转干、评优的待遇,深感“低人一等”。若干年之后,在迷茫中我扪心自问:未来的出路在哪里?经过苦苦思考答案明晰:深入到骨子里的党的新闻事业崇高而神圣,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最亲密的“伴侣”,值得自己一生为之追求与奋斗!心中的方向确立了,业余报道的劲头也更足了。
不久,新的机遇来了。
1984年初春,大地吐绿,生机勃发。我在烟台市委宣传部召开的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应邀作了典型发言,主题是:利用业余时间,搞好通讯报道,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当时,适逢掖县领导班子刚刚换届,急需充实新闻宣传力量。县委主要领导获悉此事后,建议宣传部长抓紧考察人选。当得知我的身份无法办理调入后,又共同商定做商业局的工作,将我暂时借调。这一决定让商业局领导犯了难:一来“层层借调”从无先例;二来得心应手,不舍得放。后来常委部长找到局领导再次做工作,让其顾全大局。
最后,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决不能耽误了年轻人的前途!”商业局领导一致同意“放人”,但要求我走之前重新选一名“接班人”,并“传帮带”一个月。
在我完成上述任务即将交接工作时,常委部长又单独约见,坦诚相告:“你到部里什么时间能够农转非说不准,只能等待时机。你一定考虑好了再作决定。”我深切理解领导的担忧,坚定地表示:我最看中的是给了我一个挚爱新闻的大舞台,一个成长的空间,永远感恩组织上的厚爱与关怀。
(三)
1984年7月,当我双脚踏进县委大院时,那种自豪感、光荣感油然而生。从这一刻起,我挥手告别了业余通讯员的艰难时光,踏上了向往已久的专职通讯报道的新征程,也由过去只负责宣传一个系统转为面向全县各个行业,天地更加广阔了,顿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沉甸甸的……
有作为才有地位。当时县委宣传部共有五六个科室、二十多人,以党员干部为主体,我的身份依然是唯一的“编外人员”。对此,我并没分心,也不在意,一心扑在大力宣传改革开放的新优势、新经验和新典型上。我坚信:只要勤奋努力,舍得付出,一切尽在其中!所以,上任后我立足“让世界了解掖县、让掖县走向世界”而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一是突破大报大台大社;二是发掘推广重要典型;三是争创好新闻作品。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设置心中的“珠穆朗玛”,它会让每一个平凡的人实现心中的伟大梦想!
一本弥足珍贵的“工作证”|邓兆安|| 县委
文章插图
我在宣传部工作时留影
我首先从新闻资源丰富的部门建立基层联系点,编织人脉“关系网”,像雷达一样广泛搜索来自四面八方的讯息。其次,每天通过听广播、看报纸,大量吸收政治“养分”,不断增强新闻敏感度和判断力。再是利用陪同上级媒体采访人员来访的机会,虚心学习,锤炼文风,努力掌握写作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