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庙大殿今犹在 不见当年孔繁豪 ——庆元文庙的前世今生

1940年10月,在日寇侵华的严峻形势下,孔子南宗74代奉祀官孔繁豪奉国民政府电令,恭护孔子夫妇圣像向浙西南山区转移,来到了闽浙边境的庆元县,在大济村“慎修堂”隐居避难,并在四年后抱病身亡,葬在大济的仙宫山。因此,庆元可谓孔繁豪的第二故乡。而庆元文庙也因缘际会的成为除衢州孔庙外有孔子夫妇圣像和奉祀官孔繁豪亲临主祭的唯一孔庙而声名远播。

孔子|文庙大殿今犹在 不见当年孔繁豪 ——庆元文庙的前世今生
文章插图
1941年孔子的诞辰纪念日——农历八月廿七,庆元孔庙举行“孔子诞辰暨教师节纪念大会”,孔繁豪从大济护送圣像到县城置于大成殿上,亲自主祭。祭典因祭器难求,礼仪从简,但因有圣像和奉祀官,场面显得十分庄严隆重,城内宿儒名流均参加祭礼。祭后,孔子圣像还被恭护着绕城游行,盛况空前,观者如堵。
时过八十载,孔繁豪早已与仙宫山麓化为一体,可他当年曾主祭的庆元孔庙安在?它又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

孔子|文庙大殿今犹在 不见当年孔繁豪 ——庆元文庙的前世今生
文章插图
庆元孔庙文保碑
首任知县首建孔庙“黄华”烧毁冯义重建

“庆元孔庙”,又称之为“文庙”,还有“学宫”和“先师庙”之谓。而民间则大多是以“大成殿”、“圣人殿”来俗称之。庆元孔庙,奉祀着孔子及“四配”和“十二哲”等先贤牌位,是作为祭祀先儒先贤的庙宇。它的旁边,犹附建着“松源书院”和“文昌庙”之类的教育设施的建筑物,俨然已成为了一处建筑群体。于是说:昔日这“孔庙”,是庆元县的教育中心。庆元孔庙,历史渊源颇久:在众多地区级别的地方志中,除了已经轶失了的之外,目前现存着最古老的是一部明成化丙午年版《处州府志》,此书中有对其以《学校》一门作以:“宋庆元三年,知县富嘉谋建於县北凟田上村。元至元十五年火,二十七年知县冯义重建”之载。此说虽然没有直愣愣地说是对于“孔庙”的营建,然毕竟是提到了它的早期建筑时,则对其有:“国朝洪武……,迁学于‘就日门’之东”之说。其中,就其构建中就有:“‘大成殿’三间……‘櫺星门’三间……‘明伦堂’三间……‘泮池’一口”之类之说。此说也,自然是对于“孔庙”的缘起作解说也。

孔子|文庙大殿今犹在 不见当年孔繁豪 ——庆元文庙的前世今生
文章插图
庆元孔庙大成殿遗存(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资料)
继之是那明万历己卯年版《栝苍彙纪》中,所作的是:“‘儒学’①在县治东。中为‘先师庙’,翼以‘两庑’。前为‘大成门’者三,左右列‘先贤’、‘名宦’二祠。门外为‘泮池’,又为‘櫺星门’”之载。对于其历史变迁,乃是大同于《处州府志》之说。入清之後的第一版清雍正癸丑年版《处州府志》对其所载较详,说是:“在县东‘豊山门’外。中为‘先师庙’,前为‘露台’,翼以‘两庑’。前为‘大门’者三,左列‘名宦’、‘土地’二祠,右列‘先贤祠’。前为‘泮池’,又前为‘櫺星门’三。外为‘屏门’,东西列‘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二坊”之说云云。至若清末的最后一版的清光绪丁丑版《处州府志》与诸版的《庆元县志》对其事之记载乃是大同小异。姑且不再引文以言。兹且参考上述的一些地方史料来对庆元孔庙的历史作以一番疏理:
在历史上,庆元县是于南宋庆元三年十一月得到宋宁宗皇帝“诏可”后所建的县份,首任知县富嘉谋是于翌年“三月既望”才初来上任办公的。于是说:对于这“学宫”在内的“儒学”之类之建筑,至早不会早至那庆元四年之前,此“宋庆元三年”建之说有误。至于这处建筑物的最先所建之地,乃是在松源河北岸,时称“凟田上村”,今日俗称“学后”的“新建路”一片地段上。宋代建在“凟田上村”的“儒学”之类建筑,在经历过了八十个年头之后,居然受到了一场残酷的兵灾之患所堙灭,那就是经历了宋末元初这元至元十五年(戊寅·1278年)的“黄华之乱”时被烧毁。这场寇乱是:黄华在占据了县城之后,大肆烧杀,劫掠一方。期间,他不仅焚烧了县衙,就连这与城邑有着一水之隔的“儒学”也遭受了彻底破坏。对于这场“黄华之乱”,清版《庆元县志》有记:“毁县剽掠而去”云云之记载。事后,于至元二十七年(庚寅·1290年),由知县冯义在原址上作了重建②。则此次复建,料当是一次草草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