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水豆腐“走”出国门闯天下
文章插图
村民们正在操作“一体式智能豆腐机”。
【 龙山水豆腐“走”出国门闯天下】俗话说“二十五,磨豆腐”。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五,走进章丘区龙山街道西王村老李豆腐坊,空气中弥漫着浓浓豆香。推开红漆大门,天井里烧着两口大锅,灶台下的木柴烧得噼里啪啦,沸腾的豆浆在铁锅里翻滚,60岁的龙山水豆腐传承人李明山戴着白帽子,穿着白围裙,在白蒙蒙的热气中晃来晃去,一边拿勺子敲着锅边,一边招呼着来来往往的顾客。
能吃上李明山做的豆腐,可不是件容易事。一进腊月,前来预订的人就踏破了门槛。买的人多,量又大,也就不再零卖,价格自然跟着陡增,从三块一斤,到四块一斤--因为据说这才是正宗的老味道。
而早先,龙山水豆腐面临后继无人局面,这让李师傅一筹莫展。好在这两年,在龙山味道创始人穆峰的带动下,他们与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发“智能豆腐一体机”,让豆腐实现了批量生产,还成功打入了欧洲连锁超市。
守正:传承四百年的“豆腐家族”
“往上推四百年我们李氏家族世世代代做豆腐。”在李明山的家中,珍藏着一幅4米长的家族谱画卷,由于年
代久远,页面早已泛黄。
“农村三大苦,撑船、打铁、出豆腐。”李明山说。传统手艺,需要选豆、磨豆、滤浆、熬豆浆、点豆腐、滤水、包豆腐、压豆腐等十几道工序。“就拿选豆来说吧,济宁梁山县蒜地里种的紫皮黄豆,是顶好的原料,出浆多,蛋白质含量高,做出来的豆腐特别滑嫩。”
李明山家中有口漤水井,打上来的井水可以直接点豆腐。在他看来,漤水就是豆腐的“精气神”,多了少了都不行,光点豆腐这一关,他就揣摩了十多年,怎么点到口感最佳,需要反复摸索。
悠悠的梆子声,伴随了李明山的成长。上世纪90年代初,整个西王村几乎家家户户做豆腐,到2017年,只有寥寥四五家,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不愿干这又苦又累的活。“如果没有年轻人传承,再往下推四十年,恐怕这门手艺就消亡了。”李明山说。
如何让传统手艺破茧重生,势在必行。
创新:从“凭感觉”到“看数据”
“豆子蛋白质含量超过40%、豆汁浓度7.0-7.5、压豆腐的压力控制在5个标准大气压……”
走进位于龙山街道附近的豆腐加工厂,“龙山味道”创始人、80后青年创客穆峰,正向客户们介绍他们的“一体式”豆腐机。偌大的厂房内,摆放着3台机器。只见师傅们先将泡好的豆子倒入漏斗,磨成生豆汁,机器自动煮沸,两位师傅再手工点浆,不到半小时,一大锅热乎乎的豆腐已经成型,经过机器压制,装入食品箱,随后发往章丘各大连锁超市。
“传统家庭作坊费时费力,产量低,收入产出比不高,挣的是辛苦钱,年轻人不愿干,老年人干不动。”穆峰说。
2019年,回乡创业的穆峰,在龙山街道的支持下,联合哈工大机器人山东智能装备研究院,打造了一个智能化豆腐一体机,让豆腐生产实现了机械化。
如何让一块豆腐口感最佳,他们先后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反复改进,在精简工艺流程基础上,保留了“点浆”这一最关键的环节,让豆腐实现了产品、工艺和文化的三重输出。不仅如此,相比人工,新式豆腐机一天产量超过2000斤,一人即可操作,是手工产量的四倍。
泡豆子、煮豆浆、点浆、压制的温度、时间、用量,都有了标准化的操作程序,让做豆腐的门槛大幅降低。
目前,“龙山味道”已经为全国400多户豆腐加工户打造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运营、统一销售的鲜豆工坊,实现每户年收入从三五万元到年收入十万元的突破;今后还带动西王村100多户困难群众加入供应链,种大豆,做豆腐,生豆芽实现产业振兴的目标。
重生:“豆腐坊”开到匈牙利
2月13日,正月初二,满载50节集装箱的“齐鲁号”欧亚班列鲁欧快线由济南南站发出,驶往6500多公里外的芬兰赫尔辛基。
- 豆腐炖鱼如此做,营养美味又好吃,出锅香味四溢
- 熬鱼头豆腐汤之前,记得多加一个步骤,鱼头汤奶白色,更好喝
- 土豆加豆腐,咸香多汁味道美,做法简单,吃一次就上瘾还特别扛饿
- 豆腐这样做,飘香万里,隔壁小孩都馋哭了
- 白菜炖豆腐,别直接就下锅,教你小窍门,豆腐鲜嫩白菜清爽
- 豆腐这样做很好吃,你平时是怎么吃豆腐的,估计大部分人都没吃对
- 豆腐不要直接下锅炸,加上2个鸡蛋,比吃肉还香,吃完上瘾还想吃
- 豆腐和它是一对,高蛋白高钙低脂肪,常食长个子,强壮身体
- 肥牛千叶豆腐这样做,营养又美味
- 想吃豆腐很简单,一碗黄豆在家就可以搞定,又香又嫩零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