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一碗清汤牛肉面


 “冰城”一碗清汤牛肉面
文章插图
2月9日,在哈尔滨市香坊区,29岁的回族小伙儿冶大五代在面馆里拉面。新华社采访人员 谢剑飞 摄
对于面馆来说,最忙的时候,要算是午饭当口了。冶大五代躺在厨房后面的小屋里,盯着天花板发呆。
临近春节,店面外积雪未消,今年的冬天格外冷,大雪一场接一场。哈尔滨有“冰城”之称,在割面的寒风中,进屋跺跺脚、搓搓手,来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吹开嫩绿的蒜苗,嘬一口滚烫的鲜汤,说不出的舒服。
这一轮“冰城”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面馆的顾客好像突然间消失了。在香坊区衡山路5号和7号之间的这间半地下室里,采访人员推门而至,29岁的回族小伙儿冶大五代和妻子马桂花好一会儿才从后厨走出。
“吃面?”“牛肉面,再来个凉拌菜!”夫妻俩耸了耸肩,指了指保鲜柜尴尬地说:“那个……哎……连着做了几天却没顾客,吃不完只能扔掉,太浪费、不敢做了!”
不仅凉菜,平时热销的茶蛋、炒饭和热菜也都没了。小店只有十多张方桌,热闹时要拼桌等位。如今,空荡荡的厅堂里,只有1岁儿子的哭闹声。
 “冰城”一碗清汤牛肉面
文章插图
2月9日,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冶大五代在面馆里切牛肉。新华社采访人员 谢剑飞 摄
“昨天一共卖了16碗面,大家不敢出来吃,外卖也没人点,每天要卖出30碗才不赔钱。”马桂花说,1月上旬香坊区出现确诊病例后,小店的生意一下子冷清了,过去一天要买5斤青椒,如今四五天前买的1斤青椒还没用完。
说话间,一碗热面端了上来,冶大五代腼腆地笑着,坐在一旁跟采访人员闲聊打发时间。夫妻俩老家在青海省化隆县若么岭村,小山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外开面馆、打工。
13岁就从家出来的冶大五代,从挖虫草、修路到当面馆服务员和学徒,10年后终于在苏州站住脚,租店铺支起了面馆。起初,生意不错,但善良的夫妻俩最后却被“三房东”骗了个精光。
2017年底,夫妻俩来到哈尔滨,兑下了老乡这间面馆从头再来。那时生意正好,每天能卖近200碗面和两锅米饭,小凉菜每天拌两次才够卖。店里除了父母帮忙,还要再雇两个人打杂。
“早晨6点就开始采购、烧汤,最忙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下午2点多才能吃上,”回忆起当初的辛苦,夫妻俩却觉得格外甜,“那光景哪知道床的滋味儿啊,晚上12点才能躺下,只有大年初一休息一天,每天外卖就1000多元的流水,现在没活儿干,天天闲得躺着都累了。”
 “冰城”一碗清汤牛肉面
文章插图
2月9日,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冶大五代在面馆里制作牛肉面。新华社采访人员 谢剑飞 摄
生意红火时,夫妻俩又借了20万元外债,让父母回老家建起了新房。由于忙着赚钱,直到今天,夫妻俩也没住过这间大房,只能从视频中看看以解乡愁。
2020年初,疫情来袭,小店遭遇“寒流”,连续3个月停业,让背着外债的夫妻俩慌了神儿,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生意有所好转,但全年赚的钱只够交房租。今年,正想大干一场呢,没想到疫情再次来袭。
这个春节,有人归乡,也有人留下。故乡有亲人的思念,异乡有明天的期待。把一碗面做得有滋有味,是生意的诀窍;把日子过得自强不息,是生活的真谛。
“我们只要营业,就有流水,等春暖花开疫情过去了,生意会好起来的。”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还有许多像这对小夫妻一样的普通人,安静地承受着压力,等待春天。
“冰城”一碗清汤牛肉面】一碗清汤牛肉面,等待着客人的眷顾,升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