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新春的记忆:叫上小伙伴,拿起点着的棉花柴去放炮

儿时新春的记忆:叫上小伙伴,拿起点着的棉花柴去放炮
现在想想我们小时候过年真的很好满足,只要有一双新鞋,几挂鞭炮就能高兴得屁颠屁颠的。
那时候的鞭炮也没有现在这样包装精美,我记得能买到的都是周围村里小作坊制作的,大约300响一挂,用报纸或者旧年画包着。
就这样的鞭炮,一家也就能买上五六挂,其中三挂是固定时间由大人燃放的,大年初一新年要放一挂,初三上坟要放一挂,初五崩穷再放一卦。剩下的鞭炮才是小孩儿的,所以我们童年过年时自己能支配的鞭炮满打满算也就两三挂,几百响。
 儿时新春的记忆:叫上小伙伴,拿起点着的棉花柴去放炮
文章插图
所以肯定不能把一挂鞭炮一次性放完,那样太奢侈了。我们都是把一粒一粒的鞭炮从整挂上拆下来,好在那些导火索采用的是像麻花辫一样的编法,拆起来倒不困难。
每次出去抓上一把小炮,放在口袋里,约上小伙伴一起去放炮。
我们点燃炮仗用的工具也比较独特,是收获棉花以后的秸秆,我们称之为棉花柴。将棉花柴的小枝去掉,只留一个主干,大约拇指粗,一米长,这样的长度非常适合点燃后逃跑。将棉花柴在灶火里引燃,然后吹熄明火,棉花柴就会像木炭一样保持燃烧,只是变成了暗火,非常适合引燃小炮。
 儿时新春的记忆:叫上小伙伴,拿起点着的棉花柴去放炮
文章插图
有时候也会有玉米秸秆,但是玉米秸秆保持暗火的时间要短,很容易熄灭。所以如果自己家里没有了棉花柴,小伙伴们会在村子里四处转悠,到别人家院墙外面,抽出一两根棉花柴。
大家在一起放炮并不会同时燃放,而是你放一根我放一根,说实在就是要把这种听响声的时间延长。
找一个墙缝,或者把地上的土松一下,把小炮塞进去,吹一下手中棉花柴上的火,然后后撤一步,用那火头向炮捻子凑去,每当这时总会有人大吼一声:“快跑”,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害怕被炸着,向旁边躲去,结果发现炮并没有被点燃,于是有人被奚落为胆小鬼。久而久之大家也都不在害怕,一定要看到那炮捻开始燃烧,才向四周跑去。
 儿时新春的记忆:叫上小伙伴,拿起点着的棉花柴去放炮
文章插图
欢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一会几十个小炮就放完了。没有炮了还有手中的棉花柴可以玩耍,轮上几圈,照戏台上武把子的样子比划几下,在夜空中看着棉花柴上的暗火闪闪发亮,偶尔还会打斗几下,尽兴了各自回家。
除夕夜的炮声不多,稀稀拉拉的,连不到一起。大年初一早晨也是如此,一般都是早晨起来后准备煮饺子的时候到门口点上一挂鞭炮,家里有男孩的有男孩来点燃鞭炮,如果没有那就是当父亲的去点燃。各家起来早晚不一,放炮时间自然也就早晚不一,时不时听着东家响了两声炮,一会儿西家再响上几声。
 儿时新春的记忆:叫上小伙伴,拿起点着的棉花柴去放炮
文章插图
那时候,大家买炮都不多,谁买炮多了就会被老人骂为败家子,老人们总会说不想过日子了吗,就听个响有什么用?
因此,村里放炮多的反而是那些身边没人的老光棍,吸引孩子们去捡没有响的小炮,也好聚些人气。
至于二踢脚,大人们是严禁我们燃放的。因为我本村的表哥在小时候放二踢脚,阿结果那炮竟然钻进了他的袖筒,结果被炸伤,这在我们那个不大的村子成了不小的新闻,因此禁止我们燃放二踢脚,当然大人们也很少买。我是到小学毕业才开始放的二踢脚的。
 儿时新春的记忆:叫上小伙伴,拿起点着的棉花柴去放炮
文章插图
真正的开始大量燃放烟花炮竹是在1985年之后。
我记得,1984年的下半年,为了庆祝粮食大丰收和建国三十五周年,村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烟花爆竹集体燃放,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了花炮,吱的一声一个火团升上了天,然后在空中炸响,随后彩色的烟花从空中散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