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新春记忆:发面蒸白馍
馍馍是我家乡的称呼,很多地区也称作馒头,是时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样主食了。
然而如果时光到退回到三四十年前,那馍馍绝对是儿时的我们心中的美食。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白面馍馍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吃的,平时吃的都是玉米饼子、红薯面饼子,生活好一点后有两掺和,就是把玉米面和白面掺在一起发面蒸。真正达到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馍馍是1985年左右的事情了。
馍馍有两种吃法,我至今时常想起,一种是叫掉渣馍馍,一种叫做香油馍馍。
所谓的掉渣馍馍就是,节日当天蒸的馍馍没有吃完,就放在篮子里上面盖上砧布吊到房梁上。这剩下的是留给老人和孩子吃的,但老人们一般都心疼孙辈儿,所以这些馍馍到最后,大部分会到了我们这些小孩儿的口中。
文章插图
【 儿时新春记忆:发面蒸白馍】馍馍吊在空中其中的水分也会慢慢的流失,变得干起来,这时候大人们就会说,这是掉渣馒头最好吃了。以我的经验来看,馒头剩到第二天、第三天的时候是最好吃的,因为此时不太湿也不太干,牙齿一咬上去就碎了,有一种吃面包的感觉。三、四天以后的馍馍则开始变硬不好吃了,当然很少能超过四天的,因为本来就没剩几个,奶奶看在篮子下徘徊的可怜样子就会给我半个或者一个。
至于,香油馍馍用现在的话说就相当于顶级配置了,把馍馍从中间剖开,在一个剖面上撒点盐,然后倒上少许香油,把两半馍馍合在一起,措一下让油和盐在里面均匀分布。
那时的香油是真正的纯芝麻油,没有任何添加,真是香呀!
可惜这样的食物平时是吃不到的,一般是不舒服或者生病了才能吃到,前提是当时正好有馍馍。
文章插图
当然除了过年过节,其他吃到馍馍的机会就是走亲戚或者吃席。当
那时的农村,蒸上一锅馍馍,擓上篮子,里面装满馍馍走亲戚是很常见的事情。
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带我去姥姥家每次都是蒸一锅馍馍拿上,这对于我们小孩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因为当天在亲戚家能吃到馍馍,而且亲戚家也不会把馍馍都留下,会剩几个馍
馍在篮子里称为回礼,这样第二天也就会有馍馍吃了
过年蒸馍馍一般要到腊月二十五以后了。用到的工具有大面盆,我们当地称之为盔子。还有
一样东西就是锅帽,是一个大大的用秫秸编的类似于现在的锅盖的东西。因为过年蒸的馍馍
比较多,一锅蒸不下,人们发明了两层篦子来蒸的方法,这样上层的口篦基本与钢沿是平齐
的了,而普通的锅盖是平的,没法盖,于是人们就编了锅帽。锅帽有高高的圆顶,和馍馍的形状很像,顶部有提手,底部直径大约四五尺,高度差不多有二尺,足够把锅沿扣住而又不会压到馍馍。
文章插图
酵子是发面必不可少的原料,有的地方叫做酵头、面肥,其实都是一个东西,就是上次发面后留下一块发好的面作为下次发面的发酵剂。
在农村,有一样东西不能借一样东西不能还。不能借的这样东西就是酵子,据说因为酵子是发面发起来的,而这个发和发财的发是同音的,所以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财气借给别人,但是万事都有变通,据说太阳落山后可以借酵子,这都是老人们交给我们的,但是确实没见过有人借酵子。
而不能还的就是熬药的药壶,还回去就相当于咒人家再次得病,所以用完就在自家放着,等主家用时自己来取,否则就一直放着。
用酵子发面首先要将其用水浸泡,使其变硬的表皮软化,然后揉搓到没有大颗粒存在,再放上面粉开始和面,要做到面光、手光、盆光才算和好面。
- 这种鱼被称作“水中珍品”,家里有老人孩子的要多吃,提高记忆力
- 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70后的记忆,全认识的是大妈
- 老照片,七八十年代的国营饭店,带你追寻老一辈的美食记忆
- 传统小吃蜜三刀,做法简单,甜而不腻,还是儿时的味道,孩子爱吃
- 给孩子买零食会把他惯坏?我给娃的不是零食,是甜美的童年记忆
- 农村这些美味已经很少见了,这个代表童年记忆野果,你还记得吗
- 个头不足一公分,儿时常抓来玩,如今上千元一斤
- 老北京人吃酱菜不含糊,这几种北京酱菜,成为北京人的味道记忆
- 这个牛年 在洪洞大槐树“就地过年”也有记忆中的年·味儿
- 那个年代的供销社 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