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新春记忆:发面蒸白馍( 二 )
文章插图
用盖帘将盔子盖好,因为冬天天冷,为了加速发酵过程,还会把盔子放到炕上,用被子把盔子盖好。因为农村的火炕和灶火是连接在一起的,做饭的同时炕也会暖起来,因此农村人家冬天里炕上是最暖和的地方。
早晨早早起来发面,等到面发开后也得下午两三点左右了。这时候,家庭主妇开始搬来大案板,开始配碱水,揉面,做馍馍。
碱水的配置很关键,碱少了馍馍会发酸,多了呢不光发黄还发苦,因此碱水的剂量都是家庭主妇多年经验的积累。
揉馍馍的过程并不复杂,首先面要揣匀,然后做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子,然后把面剂子揉成馍馍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揉好的馍馍放在案板上要涨一会,体积膨胀后里面的气泡就多了,蒸制的时候气泡受热膨胀就能成为宣腾腾的大白馍馍。
在涨馍馍的当口可以准备锅灶了,在锅里填上水,打上火底,用封箱烧火,很快水就开了。然后将涨好的馍馍放入篦子上,盖锅帽开始烧大火,等到锅帽上方冒出热气后改成中小火,这样蒸上半个小时就好了。
以前没有钟表,很多人也不知道多长时间,于是很多老人就通过拉风箱的次数来控制时间。
新馍馍出锅了,有的人家要往在面点上小红花,一般是一个五瓣的小花,寓意五福临门。
小孩们则更喜欢,靠锅边的馍馍上面的个炸,又脆又香,孩子们恨不得把每个馍馍上的个炸都揭掉吃,而那样就意味着有一半的馍馍残缺不全了,所以此时大人们会开展一场馍馍保卫战,最后一般是牺牲掉两个馍馍祭奠小吃货们的五脏庙。
文章插图
大人们则舍不得吃,因为那是整个正月招待客人的干粮。
一般家庭会蒸上五六十个馍馍,放进一个两面带釉子的缸里,盖上盖子,既可以防止水分蒸发又可以防止其他小动物糟蹋。
这样忙乎了一天的蒸馍馍算是完成了。
- 这种鱼被称作“水中珍品”,家里有老人孩子的要多吃,提高记忆力
- 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70后的记忆,全认识的是大妈
- 老照片,七八十年代的国营饭店,带你追寻老一辈的美食记忆
- 传统小吃蜜三刀,做法简单,甜而不腻,还是儿时的味道,孩子爱吃
- 给孩子买零食会把他惯坏?我给娃的不是零食,是甜美的童年记忆
- 农村这些美味已经很少见了,这个代表童年记忆野果,你还记得吗
- 个头不足一公分,儿时常抓来玩,如今上千元一斤
- 老北京人吃酱菜不含糊,这几种北京酱菜,成为北京人的味道记忆
- 这个牛年 在洪洞大槐树“就地过年”也有记忆中的年·味儿
- 那个年代的供销社 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