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智库圆桌论坛|专家热议冬奥会开幕式: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美学奇妙结合 | 文明


新京智库圆桌论坛|专家热议冬奥会开幕式: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美学奇妙结合 | 文明
文章插图
这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再度携手。
新京智库圆桌论坛|专家热议冬奥会开幕式: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美学奇妙结合 | 文明
文章插图
文 | 查志远 柯锐
2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
2月4日,恰逢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
开幕式有哪些突出亮点?“立春”在中华文化里有何寓意?中华文明和奥林匹克象征的希腊文明,有哪些共性和相通之处?
为此,新京智库举办了“立春和冬奥会相遇的中西文化对话”圆桌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文明》杂志社等单位的专家进行了探讨。
新京智库圆桌论坛|专家热议冬奥会开幕式: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美学奇妙结合 | 文明
文章插图
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在国家体育场盛大开幕。图/新华社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现代
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迎客松盘桓鸟巢;从手手相传国旗,到五星红旗与冰雪五环交相辉映。2月4日晚,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创意震撼人心,让人拍案叫绝。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梁亚滨表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充满了中国美学的意趣和山水画的美感。中华文明一直在强调黄河文明,黄河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创意从形象的角度出来,背后体现出农耕文化特色。黄河之水天上来,汇入黄河,流入大海,这体现出的就是融入世界,“我们有自己的特色,但我们的特色最终是融入世界。”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蒋小杰表示,开幕式之前的二十四节气的倒放,令人印象更深刻。第一个感觉很亲切,有很强烈的文化展示意味在里面。此外,开幕式呈现了非常强烈的科技美学的东西,用现在最新的一些科技手段来整体呈现中华文明。开幕式上确实没有出现古人的衣服,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说,把主体性自身抽掉,反倒使得主体性呈现出来了。“我们不用刻意表现我们是谁,但是同时就表达了我们是谁。这本身就表明了我们有足够的自信。”
此外,蒋小杰也表示,如果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比一下,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传统的意味更多一些,北京冬奥会这次的开幕式,感觉更现代一些。
在看完开幕式后,梁亚滨表示,那个“雪花火炬”环节很有特色。一是,创意很特别,有各个参与国家的名字,寓意和造型都特别好。二是,小火炬既保持了传统,又节能环保,而且配上巨大的雪花造型,明亮醒目,而且营造出一种空灵美。
《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说,看了开幕式,觉得还是“很张艺谋”。从现在回望奥林匹克发展的历史,大家对技术实际上是没有感觉的,恰恰人文、文化的元素,会给人印象深刻。
新京智库圆桌论坛|专家热议冬奥会开幕式: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美学奇妙结合 | 文明
文章插图
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晚,此次冬奥会主火炬在国家体育场燃烧。图/新华社
冬奥会体现了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姬德强表示,举办奥运会要立足于本国的文化,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化层次不一样,从而使得呈现出来的以国家为主体、以主办城市为载体的奥运会的组织形式和文化表现方式具有独特性甚至唯一性。
在姬德强看来,后疫情的全球背景使得大家意识到共存性、共享性、共建性存在的重要性。“2008年夏奥会,我们呈现的是中国之中国;在全球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比以前更高的情况之下,北京冬奥会呈现的是从‘中国之中国’往内看,到‘全球之中国’往外看的文化自信。”
蒋小杰表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不穿古装,不讲五千年的故事”,这跟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已经有非常大的不同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借助有形的器物层面的文化来展示我们的自主性、主体性、独特性。本次冬奥会的开幕式,已经不再特别需要或者特别运用这些器物文化或者有形文化来表明自己了。这就意味着一种文明坐标系的转换,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的转化,体现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转化成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
蒋小杰强调,特殊主义很难构建共同体的观念。“随着奥运会的陆续举办,内在的思路也在转换,我们要从特殊主义走向一种普遍主义。”
对于冬奥会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中国道路与中国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表示,从学理和时代方向来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最重要的就是展现了文明主体性。文明主体性跟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不是脱离的,文明的主体性与国家的主体性和民族的主体性是三位一体的,国家主体性、民族主体性在根本上也是文化、文明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