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说:“我们的门窗纹样大概变化了三四十次,体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丰满感。”
奥运史上最大光影“冰面”:呈现全新视觉盛宴
开幕式上,巨型“冰面”地屏、闪亮“冰雪五环”、AR效果雪花等数字光影特效轮番亮相,实现多维视觉效果。开幕式灯光总设计沙晓岚介绍,为实现逼真的冰雪效果,整场开幕式运用实时捕捉、裸眼3D等多种演艺设备和技术,其中不少为全球首创,可以说是一项庞大复杂的数字创新工程。“其中,视效项目涵盖17个流程环节,包含5800多秒数字内容,约29万帧,渲染时长约2430机时。地屏(冰面)和竖屏(冰瀑)的视频分辨率极高,总面积约15个IMAX大小。”
【奥运史上最大“冰面”】整场开幕式中,表演者的舞台是一块巨型光影地屏,营造出超大“冰面”的视效,每一秒地屏画面都在根据节目的调整而变化,或空灵或浪漫,呈现独特美学。“2008年奥运会,我曾想用这种方式,但当时的技术尚不成熟。”王志鸥说,“如今这块地屏成为奥运史上最大的‘冰面’,也是开幕式最大亮点之一,展现出中国科技和演艺技术的迅猛发展。”
文章插图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新华社采访人员武巍摄
【视效团队成智慧“大脑”】地屏制作和演艺涉及软硬件、播控等多项课题。“我们几乎如同开幕式的智慧“大脑”,根据张艺谋总导演的创意,不断优化节目的各个环节。”王志鸥说,首先,视效团队将所有创意内容全部数字化,使所有主创、编导、演员等一目了然,提高设计和排演效率;第二,在硬件方面,对光影屏清晰度、色温、分辨率、附着材料等硬件参数进行大量研究,使它既能达到流光溢彩的效果,又能最大限度接近冰雪质感;第三,对“鸟巢”360度视角下的表演不断设计研究,布设机械装置,满足现场和电视机前观众的视觉需求。
【“冰雪五环”设计400多版】在“冰雪五环”展示环节,一滴墨从天而降,逐渐幻化为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在场地上奔流。“山水画”与“黄河水”的观念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图景。飞流直下,奔汇成“冰”,场地中央“一方水”从“冰面”中升起,凝固成冰。当其升至最高点时,由激光点亮为冰立方。水墨动画风格的运动人形和冬奥会历届举办地名称在冰立方中变换闪烁。随着冰球运动员的挥杆,冰球冲出,冰立方在激光雕刻效果下渐渐碎裂,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在冰立方中逐渐显现,缓缓升空……张艺谋对该环节的创意设计这样评价:“有科技含量、有文化韵味、又有炫酷的现代感。数字光影的‘冰雪五环’与‘巨型雪花’交相辉映,这是人类文明与奥运精神的交流与对话。”
文章插图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图为开幕式上的“冰雪五环”环节。新华社采访人员孟永民摄
回忆该环节设计过程,王志鸥感叹“太曲折、太艰难”。“创意中,大到‘黄河之水’的视觉图案设计、‘冰雪五环’的屏幕拼接,小到如何使‘冰立方’撞击形成的碎冰‘跳跃’更为灵动,都需要细致的数字设计和研究。”王志鸥举例说,“团队先形成以项目管理、视觉设计、多媒体设计、装置设计等工种为构架的研究小组,对该环节的动态演绎制作80余版,设计效果图400多版,完成动态视效内容3000多秒。屏幕中的水流图像,是经过图像处理算法,机器‘学习’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建立水墨纹理特征模型,以此生成风格化的山水图像。我们将三维动画转化为激光机需要的点位数据,并实现快速的效果迭代,满足创意更新需求,这是数字科技对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解构与重塑。”
【大规模实时动态捕捉创纪录】沙晓岚介绍,在“放飞和平鸽”和主题歌演唱环节,孩子们拿着一只只可爱的发光小鸽子自由欢愉地奔跑,与脚下晶莹闪亮的“星星雪花”嬉戏互动。这一浪漫场景,全部由人工智能动作捕捉技术实现。
“这一表演,由视效团队结合AI实时特效团队开发的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大规模位置识别与实时图形渲染系统完成。该系统无须表演者穿戴任何设备,基于视频信号即可完成同一时间内对600多名演员的位置追踪,其高精度、低延迟等特性使现场直播画面更自然、更逼真、更浪漫。”王志鸥介绍,在1万多平方米的场地上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么多名演员逐一进行动态捕捉和实时互动的表演,全世界还是首次。“这次,我们成功了!”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清明|二十四节气:凡有井水处,皆知节气歌
- 红炉|潍坊新华中学用“心”继承传统,以“爱”温暖冬日
- 快时代里的“慢美学”,二十四节气藏着中国智慧|文化时评 | 二十四节气
- 宫乐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漫谈文物中的饮食文化:从钟鸣鼎食到人间烟火
- 墨戏|将传统笔墨文化融入创作,罗小慈和民乐相互塑造和成就
- 绘画|当中国传统文化遇到现代表达
- 特色美食|浙江淳安:传统美食助农增收
- 腊八节|用融合思维让传统节日更炫酷
- 记忆|传统节日生活与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