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虎峪与望仙院的传说|虎风虎韵齐鲁行 | 包袱

文 | 偶然
留虎峪与望仙院的传说|虎风虎韵齐鲁行 | 包袱】东汉末年,佛教盛行。为了弘扬佛法,五台山方丈命徒儿三陀化(彭祖)来山东选址建寺。临行前,方丈师傅送给了彭祖三样法宝:一只老虎,两口钟和一个包袱。并授谒语:“虎留人不留,钟留人即留,包袱四角牵,宝地任尔占。”三陀化谨遵师命,骑虎挑钟背包袱就上路了。
话说那虎是神兽,能腾云驾雾。驼着三陀化眨眼间就来到了沂蒙山。刚一落地,三陀化就被这里鬼斧神工般造就的百崮千山吸引住了,可他无心赏景,为了尽快找到建寺宝地,他不辞劳苦,立刻牵马挑钟在山崮间云游起来。当走到沂水西南约50里的一个山峪时,已是口干舌燥,举步维艰。恰在此时,忽见不远处有眼山泉正叮咚流淌,泉边绿草如茵,山花烂熳,古木参天,凉爽之气四溢。三陀化便拴虎留步,一顿饱饮,躺在巨石上歇息起来。
说来也怪,当三陀化休息了半个时辰,准备牵虎挑钟继续前行时,那虎却卧在一块大青石上不走了,任凭三陀化牵拽打骂,仍岿然不动。三陀化蓦然想起了师父嘱咐的“虎留人不留,钟留人可留”的话,道一声“罢了”,便独自挑钟上路,去寻找留钟之地了。后来,人们将那山峪取名为“留虎峪”,山泉被称为“打虎泉”,卧虎的那块巨石就叫成了“歇虎石。”据说,那老虎卧在巨石上不吃不喝数十日,死后灵魂出壳化作成千年人参精,日夜守护着后来建成的“望仙院”。人们为了纪念它,在旁边建了一座庙。
话说三陀化挑着钟一路察山观水继续西行,很快来到了望仙山前怀。但见此山雄伟高大,气势不凡,陡峭的崖顶下面有个深不可测的大潭,潭中雾气腾腾,巨浪翻滚。定晴一看,只见两条黑白小龙正在潭中打斗,由于激战正酣,腾起了冲天巨浪。三陀化觉得好奇,便放下担子凑上去观战。但见白龙已占上风,体力不支的黑龙想脱身,但被白龙缠着不放。三陀化很是为黑龙担忧,便情不自禁的为黑龙加油助威!
这一助威不要紧,两条小龙同时受惊,白龙向西遁去,黑龙朝东逃去。后来,白龙遁去的地方便叫了“西龙将”,黑龙逃去的地方叫了“东龙将”。眼看暮色将临,三陀化虽意尤未尽,但已无战可观,便准备挑钟再行去找住处。可当他再去挑钟时,却怎么也挑不起来了。三陀化心想,师父曾嘱咐“钟留人即留”,莫非这就是苦寻的风水宝地吗?放眼四望,但见这儿四面环山,两水相拥着一大片开阔台地,西山延伸过来的土岭,像一条巨龙环绕着台地。
远眺,万山叠荡,一片苍翠,谷中清流潺潺,群鸟共鸣,数不清的小村落如星星般点缀在大山的岭梁沟坡上,缕缕炊烟袅袅升腾,如诗如画……三陀化被这儿的灵秀之气深深吸引住了,一拍大腿:“就这儿啦!”从此,三陀化就在这儿安家了,他遍访贤达,四处化缘,日日讲经说法,很快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赖。有次,三陀化在游走四方,察山观水时,发现西南挡阳柱山的悬崖峭壁上有棵千年老茶,便採摘炒制,他炒制的茶品味极佳,每次冲泡只放一片便香飘四溢,引来了不少乡绅贤达光顾。
有回县太爷到这一带体察民情,听说了三陀化的善举后便登门拜访。三陀化很会来事,大大方方的送给了县太爷一大包茶。县太爷一高兴就问三陀化需不需要他帮忙。三陀化一看火候到了,便提出了想建庙的事。县太爷问:“你要多少地?”三陀化拿出师父给他的包袱说:“师父嘱咐过,不要多也不要少,就要一包袱的地。”县太爷一听乐了:“包袱能罩多大地?”三陀化说:“罩多大算多大呗。”县太爷见三陀化实诚,也想看看这包袱到底能罩多大地,就依了他。
次日,三陀化一大早就找来了四个工匠,让他们每人握住包袱的一个角向四方拉。只见那包袱越拉越大,半天功夫竞将方圆十几里地全罩了起来。县太爷一看上档了,想立马叫停。但为一县之长,又不能随便反诲,便默许了包袱所罩之地归彭祖。建庙需要大量木材,从山上往下运很难,三陀化早就观察过,二龙打斗的深潭与山下水井相通,便让工匠们将木材投进深潭,然后从水井取出;为了节省费用,石材就地取,砖瓦就地烧。
就这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建成了方圆数百第一大寺一一资庆寺(后改为望仙院)。由于三陀化精通佛法,广结善缘,寺庙香火日渐兴盛,千年不衰!至明代时,拥有房屋81间,土地千余顷,僧侣千余众。第一道门在距寺院3公里的现镇住地院东头村西,有人要到寺内拜访,非正式拜佛上香日,需在第一道门外登记,由守门武僧骑快马回内寺禀报,得到方丈许可后方能进入。由于寺内吃饭的人多,还设有专门生活主持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