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下馆子特别有面子,但有钱也不一定就可以下馆子


70年代,下馆子特别有面子,但有钱也不一定就可以下馆子
文章插图
在现在的中国,下馆子似乎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今天有好事,心情好,下馆子吃点喝点庆祝;今天郁闷了心情不好,也下馆子吃点喝点解解闷,更有常见的,今天懒癌发作,不想回家做饭,那就下馆子吧!
还有好友重逢、讨论生意等等,下馆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总来不会烦恼没有理由下馆子,对于下馆子的唯一的烦恼就是,已经想好了这顿不做了出去吃,可是去哪一家吃呢?
人们对下馆子是如此熟悉,尤其是年轻人。可是年轻人们或许不知道,“下馆子”这个今天稀松平常的事,在不同的年代,其实也有着不同的内涵。
70年代,下馆子特别有面子,但有钱也不一定就可以下馆子
文章插图
下馆子是一种伟大的创新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虽然是中国的古人说的,可是道理却适用于全世界。让自己的国民吃饱饭,一直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
但是如果不只说吃的饱,还要说吃的好,那么在吃的艺术——美食这一方面,最最享誉全世界的国家恐怕只有两个——一个是欧罗巴洲的法兰西,另一个就是我国。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博大精深不仅仅只存在于古书、古董和古建筑中,而且还留存和体现在中国人们的一言一行以及包括“吃”在内的日常生活里。《舌尖上的中国》就很好地诠释了“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因为中国的地域辽阔,各自地方的人们都发展出了不同的富有当地特色的饮食文化,所以中国的菜式的种类繁多,广东菜、山东菜、上海菜以及已经走向世界的四川菜等等。但在饭馆诞生和普及以前的古代,如果有个广东人想吃四川菜,十有八九他得亲自去蜀地走一趟。
70年代,下馆子特别有面子,但有钱也不一定就可以下馆子
文章插图
而人类就是这么聪明,当存在痛点的时候,总有人想办法解决它。“饭馆”就因此应运而生了。不要小看饭馆,用现在时髦的词来描述,它是人类饮食历史中最大最有影响的创新之一,影响了无数人的饮食习惯。
有钱的人家终于可以不再被家中单一的菜式困扰,普通人家也终于有机会到不同饭馆品尝不同地方的美食。总之“饭馆”的诞生既是必然也是创新!至于为什么不叫“上馆子”而叫“下馆子”,这个跟我国古代重文轻商的传统很有关系。
商人在古时候的阶层中属于被瞧不上的那一层,开饭馆这种显而易见的商业行为自然也是被人们瞧不起的。
虽然人们馋虫一上头,身体很诚实的就会不自觉地迈进馆子的门口,但嘴上不愿意认输,非得说“下”字,好显得自己身份高,去了可是给人赏脸了。
70年代,下馆子特别有面子,但有钱也不一定就可以下馆子
文章插图
而到了如今,商业的地位已经翻身做主了,整个社会都是商业社会,因此“上饭店”这个词也就应运而生,开始频繁的出现并且在很多场合都替代了“下馆子”,但“下馆子”的说法生命力还是很顽强,至今仍然留存在大家日常的口语中。
下馆子曾经意想不到的贵
前面说过,“下馆子”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内涵。不说远的,就说五十年前的七十年代,跟现在也已经是天壤之别,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说起七十年代,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封闭、落后和穷困。吃喝玩乐的事,绝大多数人家能把前两者料理明白了就不错了。那这么说来的话,还有人去饭馆吗?或者说开饭馆怎么能开得起来,没有人吃不一下就倒闭了么?
70年代,下馆子特别有面子,但有钱也不一定就可以下馆子
文章插图
这个嘛,穷和富永远是相对的,有穷就有富,只是形式上不一样,不光是简单的有钱而已。再者,那个时候饭店也没有私营的,都是国营,大多数是从解放前的私营或者公私合营的饭店转制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