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者的柴诞日|日历 | 鲁迅

1887年,波兰眼科医生L.L.柴门霍夫(Ludwik Lejzer Zamenhof)博士发明了世界语(Esperanto)。在印欧语系基础上创造的Esperanto,是迄今最成功的人造语言,目前全世界有200万人在学习、使用。


世界语者的柴诞日|日历 | 鲁迅
文章插图

1859年12月15日,柴门霍夫生于帝俄治下的波兰犹太人家庭。他希望通过创造一门国际语言来倡导宽容、消弭冲突。1887年,柴门霍夫以 Doktoro Esperanto 为笔名出版世界语教科书 Lingvo Internacia ,他的笔名Esperanto (“[one] who hopes”)于是成为这门语言的名字。他的诞生日后来也成为世界语者庆祝的节日。

世界语者的柴诞日|日历 | 鲁迅
文章插图
L.L.柴门霍夫(1859—1917)
今天来读一篇介绍世界语的文章吧~
重修“通天塔”:世界语的过去与现在
李思源

刊《文汇学人》2015.10.16

圣经上说,世人想齐心合力地造一座“通天塔”直达天堂,上帝遂让世人的语言混乱无法沟通而致“通天塔”夭折。
但就有那么一些人,包括笛卡尔、莱布尼兹、爱因斯坦、高尔基和托尔斯泰,无比“怀念”建造“通天塔”的时代人们用统一的语言交流的美好情景,几百年来孜孜不倦地力图让全世界的各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法简单、学习方便的语言系统,以加强各民族的语言交流能力,为全世界人民之间的精神和物质联系提供便利。
也有人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学习和传播世界语,让所有的国家和民族能更方便交流的同时,或也可摆脱使用英语的国家在国际交往上处于优越地位造成的不平等局面。
世界语的先驱是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L.L.Zamenhof),他于1887年创立了一种“人工的”语言——世界语(Esperanto),意译为“希望”。一般说来,学习者只要掌握2000个左右的单词和前后缀及16条主要语法,就可以自由交流,很多青年人经过半年左右的培训都能自由阅读和会话。
目前,世界语已获得很大的发展,据统计,全世界目前约有2000万人注册学习过世界语,有约160万人较熟练掌握世界语。上世纪中期,我国学习世界语的人数曾有40万之众,但目前逐渐式微,能说能写的人也只有个不大的三位数。
事实上,我国在世界语发展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世界语者的柴诞日|日历 | 鲁迅
文章插图
世界语标志
 
1905年8月,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法国举行。几乎同时,一位白俄在沪人士在上海开办世界语讲习班。次年,参加这一讲习班的陆式楷就组织了“上海世界语学社”。
1908年,张继在日本东京《民报》社举办世界语讲座,参加学习的有宋教仁、章太炎、周作人、鲁迅、朱执信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中国世界语学界的元老。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北大开办了世界语讲习班和本科选修课,并通令全国师范学校开设世界语课程。紧接着,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也从沪抵京,在北大教授世界语。1923—1925年,鲁迅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上课。1927年,他又在广州参加了世界语的推广活动,当年的积极分子或有2000人之多。
彼时,著名的《新青年》杂志还为此开展了一场为期四年的大论战。胡适、陶履恭、朱我农等一方认为“世界语是已死的私造文字”,其必然是短命的;鲁迅、钱玄同、吴敬恒等则纷纷发文据理反驳,陈独秀也积极参与这场论战。
鲁迅在《渡河和引路》(《新青年》1918年11月)中说:“要问赞同的理由,便只是依我看来,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所以赞成Esperanto。”他还强调:“学Esperanto是一件事,学Esperanto的精神,又是一件事。”他表示即使现在看来世界语还不十分完善,但要边改革边前进,不能因噎废食。
1931年,“中国左翼世界语者联盟”成立,简称“语联”。“语联”的纲领性口号是“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世界语学者创办了《东方呼声》《中国报道》《延安世界语者》等刊物,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利用世界语同各国人民相互鼓励、支持。
1918年,14岁的巴金也从《新青年》上认识了世界语,并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自学。17岁时,他便在成都《半月》杂志上发表了《世界语之特点》的文章。1930年,巴金在《绿光》杂志上撰写《世界语创作文坛概观》说:“世界语确实能够把人类的情感表现得非常自由非常微妙,并不比别的语言差一点。”晚年的巴金还在《随想录》里专门谈及他如何在国内外宣传和推广世界语。据统计,巴金的世界语翻译和创作约有3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