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口哨所反复出现,绝非偶然。如果说,军旅是刘天右生命中抹不去的烙印,那么大风口哨所就是这烙印中最醒目的标记。甚至可以说,离开大风口哨所,刘天右才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军人。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大风口哨所”是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标记。从审美角度说,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正是军旅烙印的生命美感。
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从“大风口哨所”牵扯出来的不同侧面,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是把信仰信念高悬心间、积淀成生命本色的崇高价值美;那是在遭遇风雨时,永不言弃、敢于挑战生命极限的坚韧精神美;那是面对使命责任,义无反顾、值得托付信任的担当品格美;那是对生活怀着满腔热爱,对人间真情倍加珍爱,宛若赤子般的情感纯洁美;那是把军装穿进骨子里,把军营当做精神故乡,把战友视为骨肉兄弟的内在人性美……
这种美不断强化着军旅烙印在个体生命中的分量,让军旅烙印更加闪亮地印刻在军人的生命里。它总是在不经意间深刻影响着人的价值选择、行为方式乃至性格特征,进而成为一种生命动力——改变原来可能的生命轨迹、对生命实现超越的动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大风口哨所属于刘天右,而它所承载和传递的生命美感,也属于一代代有过从军经历的人们。在每一位优秀军人的心底,可能都会深藏着一个“大风口哨所”。那可能是一个永生难忘的高地,也可能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可能是一项艰难任务,也可能是一次生死抉择;可能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也可能是一首让人血脉偾张的战歌;可能是猫耳洞、扫雷场,也可能是上甘岭、松骨峰……他们因此成为一名军人,也因此一辈子是一名军人。他们因此绽放出军人的美,也因此一辈子彰显着军人的美。
仔细想来,这样的人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从军营到社会各行各业,他们可能在人海中默默无闻,甚至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曾经当过兵,但是当你了解了他们的故事:他们舍弃过什么,又在坚持什么;他们无比在意什么,又在深深眷恋着什么;他们因何沉默,又因何壮怀激烈;他们因何果敢决绝,又因何泪流满面……你就会对军人本色有更多的感受,对军旅烙印的生命美感有更深的理解。
小说最后是一场由“迷彩文工团”奉上的演出,压轴节目是大合唱《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台下,坐着很多老兵,都跟着旋律唱起来。刘天右在乐队里伴奏,听着歌词泪如雨下。因为在这首歌里,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战友,也看到了列队走来的老兵们。是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把最美的生命年华留在了不同年代的军营,又被不同年代的军营所塑造,但最终都汇聚在“人民子弟兵”这个称谓里。由此,不管他们身处何处,军旅烙印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生命美感,终将成为人民军队精神品格与文化力量的生动注脚。
刘天右依然是独特的那一个,《五湖四海》里的人生故事也有限,但站在生命审美的高地望去,他们背后连接的是人民军队90多年的历史积淀,闪耀的是一代代人民子弟兵用青春构筑的生命荣光。或许如此,我们才真正理解了刘天右和《五湖四海》,真正理解了所有那些打下深刻军旅烙印的人生。(■栗振宇)
【 生命|军旅烙印的生命美感——从石钟山小说《五湖四海》说起】(解放军报)
- 柳绵|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
- 刘 铴:生命最后的呐喊(散文)|00后作品 | 弩之末
- 专访|湖区子弟用文字打捞“大湖消息”在水流中获生命力量 | 专访
- 场馆|从08到22·向未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主设计师张玉婷:场馆生命力,是赋予它更多可能
- 稻色|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丨雨水:生命萌动的时节,蕴含无限潜能
- 根植书卷情怀 用文化滋养生命活力
- 运动|展示运动之美 绽放生命之光
- 传承|老字号推陈出新争当“网红”,感受杨浦非遗活化传承生命力
- 冰雪运动|展示运动之美 绽放生命之光
- 展示|展示运动之美 绽放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