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京城内外觅“虎”踪( 二 )


海淀区和朝阳区各有一个称虎城的地方。朝阳虎城村在广渠门外,为元代皇家豢养老虎之所,初在大都城内,元末明初废弃,形成聚落称“虎城村”,后称“老虎洞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居民区,今称农光里,尚有“虎城中学”在此。
海淀虎城位于圆明园南部,虎城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呈长方形。南墙有一门,养虎苑户住在南墙外房舍。虎城有道隔断墙,将虎城隔成两个小院,一院内建观虎楼(俗称看虎台),城上有雉垛,下有券门,南有靠墙马凳,可达城上楼内。另一院内有房数间,隔墙分布闸板门三个,墙体切面为梯形,墙基和内外墙皮均是城砖,墙顶宽一米,外墙的顶部设有出水石槽,长达两米。虎城在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沿用,后因老虎走失再加之国势衰败,虎城逐渐坍圮,围绕虎城盖起了民房,并形成南北走向的胡同。
石虎|京城内外觅“虎”踪
文章插图
昌平区虎峪风景区冰雪嘉年华4
山中有虎山似虎
还有一些地方,因传说山中有虎或者地形地貌似虎而得名。
白虎涧位于昌平区阳坊镇,属太行山余脉,因山峰错落,山石呈白色,绵延数里,犹如数百只白虎盘卧,称“百虎涧”,后谐音为“白虎涧”。元代在其东侧形成村落,明代设军屯称“白虎涧屯”,清代分为南北二村,称“前白虎涧”和“后白虎涧”。
卧虎山位于昌平区十三陵出口处西侧,原称“蘑菇山”,明初在此建陵后谐音为“卧虎山”,并与东南侧的龙山相对,取“左龙右虎护皇陵”之意。
龙虎台位于昌平区南口镇,元代成村,村址位于高台之上,北有虎峪山,西北邻关沟,以虎踞龙盘之势而得名。
虎峪也在昌平区南口镇,因山中多水潭洞穴,曾有老虎出没而得名。山岗呈暗棕色,局部呈土黄色和红色,正午阳光照射下行人衣服被映成金黄色,故有“虎峪辉金”之称,为“燕(昌)平八景”之一。明隆庆《昌平州志》称:“州(昌平)西十数里为虎峪,下有土冈,名小金山,在西山口之内。其山岗不甚大,日午,人过山下,衣面映如金黄色。”
延庆区关沟南端也有一个虎峪,是一条山高林密的山谷,“居庸八景”之一“虎峪晴岚”说的就是这里。明代《西关志》载:“本关东南二十五里有山,势若虎踞,远映晴辉,岚光耀日,习习谷风时出其下。”谷口外有龙虎台,元代设帝王驻跸行宫。
密云区与河北省滦平县交界处也有一座卧虎山,山势略缓,岭脊向东延伸,因远眺似卧虎状而得名。
石虎山位于顺义区东部,山体由白云石、花岗岩等构成,远望形似一只横卧的石虎,故此得名。
虎头山位于石景山区北部,海拔387米,山体长约三里,峭壁陡峻,巨石峥嵘,形似虎头,故名。山上有长安寺、灵光寺等古刹。其中灵光寺有高51米的八角密檐十三层佛牙舍利塔,为西山标志性建筑。
黑虎峪位于平谷区北部,清代成村,因西山上的黑石崖似虎状而得名,山势为东西走向,主峰海拔350米。
虎山位于海淀区管家岭村西,海拔295米,远望山势如一只老虎。
老虎嘴位于海淀区香山南麓,海拔297米,因山势如老虎张开的大嘴得名。
花虎沟位于朝阳区西北部,早年间该地土沟纵横,据传明朝时沟内曾出现过一只花色斑斓的老虎,其出没的沟壑就被叫成了“花虎沟”。清代时土沟相继消失,变成土岗子和农田,并形成村落,仍以“花虎沟”相称。今村落消失,地名尚存。
上虎叫村和下虎叫村位于延庆区刘斌堡乡,地处深山沟之中,早年间曾有老虎出没,村民常闻虎叫,故称“虎叫沟”。山沟南北两侧各有一村子,沟头上方称“上虎叫村”,下方称“下虎叫村”。
老虎沟门地处怀柔区西部,据传清代附近有老虎出没,因此地为一山口,故称“老虎沟门”。
老虎涧地处平谷区东部,据《北京市平谷县地名志》载:老虎涧,清同治年间成村,始称老鼓涧,因东山崖上有石,山风乍起时,击石似鼓声,取其谐音得名,后演化为“老虎涧”。1950年由密云划归平谷,聚落沿沟谷散列分布。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户力平
流程编辑:u060
石虎|京城内外觅“虎”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