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京城大运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会迎冬奥闹元宵

2月13日,锣鼓声响彻通州区漷县镇马头村的大街小巷,“欢喜迎冬奥,民俗闹元宵”,漷县镇首届“民俗文化节”在虎年首场瑞雪中拉开帷幕。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巍 拍摄 制作
伴随阵阵锣鼓声,两条20多米长的“巨龙”腾空起舞,“从服装到妆容,再到动作与吆喝,一整套下来都是有讲究的。”71岁的张守权从小就跟着村里的老师傅一起学习舞龙和小车表演。作为北京马头村运河潞灯会的老艺人,每逢春节、元宵节,都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锣鼓响起来,大龙舞起来,小车‘开’起来,才有过节的气氛。”
2月13日,锣鼓声响彻通州区漷县镇马头村的大街小巷,“欢喜迎冬奥,民俗闹元宵”,漷县镇首届“民俗文化节”在虎年首场瑞雪中拉开帷幕。大运河河畔最具特色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庄村“运河龙灯会”,以及正在申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马头村“运河潞灯会”,各种融入了冬奥元素的民俗文化表演,点燃了大运河畔古老村落浓浓的节日气氛。
王巍|京城大运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会迎冬奥闹元宵
文章插图
民俗文化节上,浓浓的节日气氛。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巍 摄
村民舞龙闹元宵两大龙灯会各有传承
两种不同的“龙”,是整个漷县镇民俗文化节最热闹喜庆的表演环节。其中,蓝色的“运河龙”来自张庄村的龙灯会,金色双龙来自马头村的潞灯会,各有各的特色与传承。
王巍|京城大运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会迎冬奥闹元宵
文章插图
王巍|京城大运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会迎冬奥闹元宵
文章插图
两种不同的“龙”,是整个漷县镇民俗文化节最热闹喜庆的表演环节。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巍 摄
张庄村运河龙灯会非遗传承人谢兆亮介绍,蓝色双龙在北京历史上非常罕见,也被誉为“运河龙”,是村民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运河龙灯会每逢年节都要“起会”,也叫“走会”,祈福迎祥。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庄村的蓝色双龙曾去过很多地方,就在最近,艺人们还参加了多场喜迎冬奥主题展演活动。
“龙绕沙滩喽…”在马头村潞灯会的龙车会里,则是另一种套路。双龙在离地面一尺左右盘旋,时急时缓,然后“双龙翻身”,龙头高昂似冲天腾飞状,突然疾速俯冲下来,再继续首尾相接,呈圆形拖地金旋,围观的村民们便连续高呼:“龙绕沙滩喽”。
这种吆喝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张守权解释说,马头村地处大运河畔,过去沙滩河坡土地贫瘠,降雨时水存不住,沙滩土地成了世代贫苦的原因,“龙绕沙滩”表达了那时村民祈望龙降甘露、沙滩地也能丰收的梦想。
王巍|京城大运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会迎冬奥闹元宵】此外,潞灯会还有一个独特形式,就是花车与舞龙的“相遇”与结合。
穿着彩色大褂,拿着扇子,70多岁的李宗义是马头村“小车会”团体里最年长的一个,但身体的灵活度丝毫不输给年轻人。李宗义介绍,历史上马头村运河潞灯会的“小车会”和舞龙曾是分开表演的,“过去龙就是龙,车就是车,龙和车编排到一起之后变成了‘龙车’,后来又更名为运河潞灯会,距今也有百年历史了。”
多档花会重聚再现古村繁华
除了龙灯会,马头村小车会也有着特殊的故事背景,源自明朝一家五口推着小车沿运河北上逃难时发生的传说故事,最后的落脚处就是马头村,这里聚集着五湖四海的人,不欺生。李宗义说,“故事以秧歌的形式,通过幽默、滑稽的表演手法,再现传说里的情节和人物心理状态,主要是传扬助人为乐、惩恶扬善的侠义故事。”
王巍|京城大运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会迎冬奥闹元宵
文章插图
王巍|京城大运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会迎冬奥闹元宵
文章插图
热闹的小车会。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巍 摄
马头村运河潞灯会,是古时店铺庆典、庙会、春节拜庙等习俗流传下来的花会形式之一。
“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马头村村主任麻鑫坤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马头村历史悠久,为古时交通要道和漕运必经之地。远在辽代,村北运河边就建有码头与店铺。明代漕运达到鼎盛时期,因村北的运河码头处河面很宽,水很浅,只有河中心水深处很窄的地方可以行船,为了优先保障漕船、官船和驿船等行驶,民用商船只能在浅滩处两侧等候。
麻鑫坤介绍,由于民船运载的货物中有些怕变质,诸如南方水果等急于销售,商民们干脆就在船靠岸停泊的地方摆起摊,年长日久,市场日益繁荣,吸引了四面八方商客到此做商品买卖交易,很多远道商家为了便于经营,索性在此搭建房屋定居,因此,现马头村所在地就搬来了数百家商户在此开店铺安家,形成了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