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京城内外觅“虎”踪

金牛辞旧岁,玉虎迎新春。古代视虎为“镇祟辟邪、保佑安宁”之神兽,被誉为“百兽之王”。在北京数以万计的地名中,以“虎”而称的可不少,且多有趣闻与掌故。
石虎|京城内外觅“虎”踪
文章插图
海淀出土的金代石虎1
石虎胡同何其多
历史上京城以“虎”而称的街巷胡同有近20条,多因景观、建筑或地形得名。民间视虎为镇物,以石雕之,多呈蹲状,放置于胡同口或宅院门前。石虎胡同位于东城区崇文门外大街西侧,北起东茶食胡同,南至珠市口东大街,形成于明代,属正东坊,清乾隆年间改称石鼓胡同。据《宸垣识略》记载:“永寿寺在石虎胡同,系古刹,有敕建赐额。”古刹旧址在3号院,1956年拆除。据传胡同内有击凿石狮虎或石鼓的工匠作坊,因而得名。清宣统年间又改回称石虎胡同,民国沿用,1965年改称珊瑚胡同,现已拆除。
大石虎胡同位于西城区德胜门内大街中段路东,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明代称石虎儿胡同,清乾隆年间称石虎胡同。1965年为区别于市内的其它石虎胡同改称大石虎胡同。清雍正元年至六年(1723年-1728年),正黄旗满、蒙、汉军都统公所衙门设在胡同内,乾隆朝至清末为正黄旗蒙古都统公所衙门。
小石虎胡同位于西城区西单北大街东侧,东起横二条,西至西单北大街,明清均称石虎胡同,因巷内一古刹门前有石虎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更名为小石虎胡同。明末东阁大学士、宰相周延儒的府第在胡同内,清初成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府邸,因清皇太极十四女恪纯公主下嫁吴应熊,故俗称“驸马府”。康熙年间成为右翼官房,雍正三年(1724年)改为右翼宗学,曹雪芹曾在此当差,并开始构思《红楼梦》。
石虎巷位于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北半部为东西走向,南半部为南北走向,东起长椿街,南至广安门内大街,因街巷口置一尊石虎雕像,清代称石虎胡同,1965年更名为石虎巷。
石虎|京城内外觅“虎”踪
文章插图
三虎桥地区新添文化微景观重现“三虎桥”2
五虎庙里供着谁
五虎庙位于东城区体育馆路东端南侧,据《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载,五虎庙建于明代,庙内塑有三国时期蜀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像。明朝时此庙是崇南坊一著名寺庙,清康熙年重建。据清《宸垣识略》记载,五虎庙已无碑可考,惟殿前古松二株,浓阴满院,盖二百余年物也。后毁于火。关圣加封帝号。今前殿只奉关帝,而五虎之名仍旧。清乾隆时庙已残破不堪,但其地名沿用至民国。1955年新建北京体育馆,正在原五虎庙遗址。
海淀区有两座老虎庙,一座位于花园村附近,而今古庙虽废,但有碑刻记述了其得名经过:“西郊多山,亦多古刹,昔丛林间有虎出没,为佑香客平安,乃于出城去西山要道立虎庙以祓禳。庙已早倾圮,石虎亦久埋没,然此处仍沿称老虎庙。”另一座老虎庙位于学院路街道东南部,因它比大钟寺兴建还早,故有“先有老虎庙,后有大钟寺”之说。
三虎桥位于海淀区东南部,是紫竹院南侧河渠上的古石桥。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神虎桥,桥四石虎。万历(年)中,其一虎夜逸,晓得之田间,北去桥一里,不更返也。”由此可见,三虎桥初称“神虎桥”,桥上曾有四只石虎,后来丢失了一只,故名“三虎桥”。《日下旧闻考》称:“神虎桥,三虎今尚存。”清代诗人查慎行在途经该桥后,赋《三虎桥》诗:“马惊左右顾,桥滑路难取。”今古桥已无踪迹,地名被沿用,有三虎桥小区、三虎桥北路和三虎桥南路。
3
虎坊原来养老虎
虎坊桥、虎坊路与虎坊里位于西城区南部,皆因邻近明代虎房(城)得名。清代程迓亭在《箕城杂缀》中称:“虎坊桥在琉璃厂东南,其西有铁门,前朝虎圈地也。”所谓铁门,即虎房加装的大铁门,以防老虎出逃,其旧址即菜市口东北侧的铁门胡同。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筑外城时,在虎城东侧一条南北走向的明沟上修建了一座通往虎城的桥梁,称“虎房桥”,清代谐音为“虎坊桥”。大学士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提到“虎坊桥”之名:“余虎坊桥宅,为威信公故第。”威信公指清初将领岳钟琪。虎坊桥大致在今珠市口西大街与骡马市大街东西相接、南新华街与虎坊路南北相通的十字路口附近,早已无存。民国初期将虎城附近的明沟改为暗沟辟为道路,称“虎坊路”。以后这一带建成居民小区,因邻近虎坊路而得名“虎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