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究竟应该怎么吃?|章邵增 | 点心

香蕉究竟应该怎么吃?|章邵增 | 点心】田野调查经常给我一种时空穿越的错觉。当今交通和信息传输如此便捷,更是增强了这种穿越的感觉。在美国攻读人类学博士期间,我坐飞机多次前往巴西开展调查,而且无论在巴西还是美国都可以轻松上网看中国的报纸和网站。这样的穿越把不同时间和空间都呈现在我的面前,虽不免有时候晕眩,但是也能刺激思考。
2008年9月初,我赴巴西预调查后刚刚回到美国,偶然打开《南方周末》的网络版来看,看到9月8日的生活版有一个专题,《寻访中国的“尖头鳗”》。“尖头鳗”来自英文gentleman一词,即所谓“贵族绅士”。该文出言必引所谓伦敦的老牌绅士杂志《GQ》,出语必称该杂志主编的所谓英国绅士幽默,大谈所谓西方文化中的贵族精神和绅士风度,意指当今中国人日渐富裕,该怎样提升精神层面,学做优雅的贵族和绅士,比如“在西餐厅怎么点菜”“血液里面带着贵气的男人”怎么“文质彬彬地品着香槟谈女人”,等等。这个文章先是引述了英国绅士做派的遗老约翰·莫根(John Morgan,1959~2000)关于如何吃香蕉的礼仪:
“把香蕉横放在盘子上,用刀叉先将它的两头切去,然后再横向剖开香蕉皮,其后才将香蕉切成小块,优雅地送入口中。……”并悻悻地说现代绅士不复如此,然后开始追寻现代西方绅士文化“在新时代的崭新面貌”。我看到这一段,猛然想起一个月前在巴西之所见,不禁哑然失笑。
香蕉究竟应该怎么吃?|章邵增 | 点心
文章插图
图源:https://mobile.zcool.com.cn/
那天早上,我在巴西的一家点心店吃早餐,看见一位老先生正是如此“优雅”地吃香蕉的,毫无二致。当时我惊异得很,所以自始至终地看着他吃完香蕉。此后我也见到了更多的(当然也不是所有)巴西人如此吃香蕉,生香蕉、熟香蕉都遵此法。莫不是这英国绅士精神的经典却在此传承?那《南方周末》的编辑和文章作者是不是应该来此地现场观摩一下这标准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风度?
等我把这一幕的镜头稍微放大一点,读者你或许也会会心而笑的。这个点心店位于巴西东北部城市萨尔瓦多(Salvador)最老也最破旧的七月二日街区(Dois de Julho,以重要纪念日或节日来命名街区或道路在巴西很常见)。这样的点心店(Lanchonete)在巴西遍布大街小巷,属于低档餐饮场所,点心、咖啡、果汁都是现成的,价格也便宜,很多巴西老百姓都在这样的点心店吃早餐,有的白领阶层也在装修和卫生稍好的这类店里吃早餐。我所说的这家小店在同行里还算不错,顾客包括附近中下阶层的各色人等,有摆摊卖水果的、扫大街的、开小货车的······而且几乎所有人的装束都是夹指拖鞋和短裤短袖。我说的这位老先生,皮肤黝黑,头发灰白,胡子拉碴,T恤已洗到褪色,坐在吧台前的高脚凳上,一只脚架在高处,一只脚挂在低处,一边吃一边跟小店老板聊天,偶尔还跟小店门口路过的人高声打招呼。
这位老先生的肤色和举止在巴西东北部中下层民众中非常典型。这些皮肤黝黑的“东北人”(Nordestino)受到巴西其他地方人,尤其是巴西东南部和南部白人的歧视。一则因为历史,“东北人”是巴西殖民地历史上葡萄牙殖民者与黑人奴隶或土著印第安人的“杂种”后代。二则因为现实,“东北人”往往比较穷,缺乏好的教育,更不要侈谈什么学习和继承绅士礼仪了。可是为什么这位老先生以及其他很多巴西人会习惯于这样吃香蕉呢?这与巴西的历史有关。
自1500年巴西“被发现”之后,直到20世纪初,巴西的经济和文化都有着鲜明的殖民地特点。尤其是在1822年独立之前,其殖民宗主国葡萄牙并无意真正发展巴西的经济,而只是尽可能多快好省地榨取巴西的资源和财富,如矿产和木材。殖民者挣到钱之后,最紧要的是两件事:一是建立自己的种植园,二是从欧洲运一个白人女人来做妻子。然后慢慢开始建巴洛克式的豪宅,添置精美的家具和餐具,开始出入歌剧院和高级俱乐部······一句话,就是追求在欧洲无法实现的贵族梦想。出身卑微的暴发户如此,社会地位较高的殖民官员及其后代因为忌讳被欧洲人视为在蛮荒之地谋生的人,更是如此。稍有能力的父母们,都把子女送到欧洲去学习“先进知识”和贵族文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信奉欧洲贵族文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宗主国葡萄牙禁止在巴西设置中学及以上的教育机构,通过对殖民地子弟灌输宗主国的观念来维持对殖民地的政治和文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