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一个基本原则:“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只有秉承这个态度,研究人员才能不被思维定式禁锢,才能有新的突破。当年,在明定陵出土了四件玉圭,却让专家们犯了难,无论如何假设,似乎都无法求证,老专家们更是连呼“不对劲”,这是什么情况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文章插图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今天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坐落着一方帝陵,这是一片宏伟的建筑,历时230多年,横跨一个朝代,它就是明朝十三陵,始于明成祖朱棣,终于明思宗朱由检,先后有十三位皇帝葬于此处,出于历史原因,十三陵中的明定陵在1958年被率先发掘,明定陵为明神宗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孝端显、孝靖的陵墓,在建国初期的中国,当公布出明定陵中出土的诸多文物时,引来了海内外无数的赞叹和艳羡,从另一角度提高了我们国家的声望。
明定陵中藏品量巨大,而且它保存十分完好,完全没有被盗墓者毁坏的痕迹。之所以它能够幸免于难,是因为它独特的内部结构,除了皇陵基本的碑亭、门楼和大殿,在地下还有一座地宫,它深达27米,分为五部分,内部相当坚固,总面积达1195平方米,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 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兖服和百子衣等。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自从诞生了“玉”这一词语,它就表示庄重和美好,这两者又完全符合皇宫中的要求,所以无论是皇陵还是皇宫中,玉器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插图
《周礼考工记》说:“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这里说的谷圭可不是粮食,“谷圭,亦王使之瑞节。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事实上,谷圭是宫中聘女的礼器,严格来说是一支饰有谷纹的玉圭。
明定陵共出土了四件玉谷圭,其长度从16.3公分到23.2公分不等。玉圭的形状十分有趣,整体为长条状,但底部水平,首部为凸出的等腰三角形,它的使用方法为双手持于胸前,端庄而不失美感,十分符合帝王的审美,至于谷纹,其实就是使用一些平行雕刻线,随后反复摩擦将其刻出格纹状的纹理。
但当时的考古人员没顾上仔细赏析其纹理,因为有一个大问题难住了他们,那就是尺寸问题。熟悉明史的人,大都通读过端清世子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书中提到了明代使用的三种尺:一种是:‘钞尺’,这可不是量钞票的尺子,而是裁衣尺,其尺寸大抵和当下一致;二曰‘曲尺’,即营造尺,在建造上用的较多;第三种就是周尺,明朝皇帝为了显示自己血统纯正,皇帝的衣帽、用品和大部分礼器的制作,都是用周尺:一尺十寸,一寸2.2厘米,一尺就是22厘米。
文章插图
明神宗定陵出土的这四件玉谷圭,刚一出土就进行了测量,要知道按照周朝的尺寸定律,玉圭标准尺码为七寸,也就是说,只有最短的一个16.3公分的玉圭是正常的,其余的三个似乎完全是按照“钞尺”的尺寸(一尺等于33.3厘米)制作的。这是什么情况呢?难道皇帝自称的“复周礼”也只是一个幌子吗?老专家们更是连呼不对劲,甚至怀疑起了出土文物的真实性。
专家经过详细研究后发现:明朝的皇帝嘴里吵吵要依照周尺的尺寸,其实已经没有几个那样干了!按照《朱氏舜水谈绮》的说法是“明朝裁缝尺陆寸肆分弱”,即明人所谓的“周尺”一尺相当于明代裁衣尺的6寸4分。按照现在通行的换算,明裁衣尺一尺约等于34厘米(一寸3.4厘米),那么“周尺”一尺大约有22厘米(一寸2.2厘米),非常接近战国尺的长度(约23厘米)!
文章插图
昔日里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了分裂的天下,统一度量衡和钱币,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无论明朝出于任何目的,复用周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完全是故步自封的表现,掌权者也不是顽固不化的死脑筋,玉匠们更认为此种要求毫无必要,故此渐渐地,效仿周尺这一规定就被由上及下都抛弃了。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新旧更迭是必然的,不管是任何人,任何制度都不能阻挡。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 谷圭|明定陵出土四个玉谷圭,文物人员量完尺寸,为何连说不对
- 中国人|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贾雨村出场|骆玉明说红楼 | 人物
- 清明|二十四节气:凡有井水处,皆知节气歌
- 文明|初始于心,长践于行——44中学寒假开展文明实践“五个一”活动
- 加场|昆明加场,明日开票!此前5万人抢,2分钟售光
- 画家|沈明《九曲溪雪月幻想》附跋文
- 祭祀|红土:倡导文明祭祀新风尚
- 孙庆伟|让大遗址成为社会共享的文明课堂(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 多元性|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五:李大龙: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华夷之辨”与多元性?
- 节朝天,万里行,华表千年辽鹤去,衣冠一代汉仪明|无款书法 |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