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汉文帝霸陵发现背后,跨越55年的考古接力

白鹿原考古基地内的石碑,是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题写的四个大字:“叩坤补史”。马永嬴说,这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探寻大地,补证历史”。
考古|汉文帝霸陵发现背后,跨越55年的考古接力
文章插图
江村大墓K15出土的部分彩绘着衣式陶俑。图片来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两千多年前的微笑,出现在了相机镜头里。
面带笑容的陶俑整齐地躺在外藏坑,这是霸陵115座外藏坑之一。密密麻麻的钢架支撑着坑体,两旁保留着“之”字型土台阶,坑底的盗洞清晰可见。后来者们踩着新铺设的木楼梯,端着相机,一遍遍扫过底下的陶俑。
“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而非凤凰嘴。”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这一考古成果,解开了汉文帝霸陵位置的千古之谜。
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考古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
1966年、197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学理、吴镇烽等对江村东、薄太后南陵的小型从葬坑进行了抢救发掘;19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庆柱和李毓芳对西汉十一陵进行系统调查;2001年,黑陶俑被盗,流落美国,几经辗转回到西安;2006年,发现江村大墓等大型墓葬,开启对霸陵具体位置的讨论;2021年,确定江村大墓为霸陵。
数十年间,考古人凭借“三把刷子”,一调查二钻探三发掘,解开了这个千年之谜。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待关注散去,他们又回到田间地头,有更多的未解之谜在等着被解开……
考古|汉文帝霸陵发现背后,跨越55年的考古接力
文章插图
外藏坑内遗留的盗洞,陶俑的碎片散落四周。新京报采访人员 吴采倩 摄
追寻黑陶俑
这是一片平坦的黄土台原,南依秦岭,北临灞河。正逢萧条的冬季,成片的樱桃林都秃了头,路边摊上的草莓被码进小红筐,等着稀稀拉拉的过路客带走。
位于西安东南的白鹿原,因“有白鹿游弋”而得名,又因作家陈忠实的小说而闻名。在这片波澜不惊的黄土下,埋葬着汉代的第三位皇帝。自元代以来,人们都以为汉文帝霸陵在白鹿原上的“凤凰嘴”,数代人立碑为证。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汉文帝霸陵所在地确定为白鹿原江村大墓。
那一天,整个汉陵考古队都忙得团团转。考古专家焦南峰和考古队队长马永嬴前往陕西省文物局,线上参与了这一重磅消息的发布;副队长曹龙则留在白鹿原的考古基地,接待众多前来报道的媒体;队员朱晨露为这次发布会忙前忙后,准备各类素材……
“没想到,这次霸陵的发现会受到这么多关注。”国家文物局的发布会刚结束,曹龙发现考古基地院子已经围满了采访人员,手机上还有一连串的未接电话和短信。
考古|汉文帝霸陵发现背后,跨越55年的考古接力
文章插图
从白鹿原头眺望万家灯火。受访者供图
位于江村大墓东北角的15号外藏坑,是采访人员们必去的打卡点,发掘长度约39米,深约8米。保护大棚之下,密密麻麻的钢架支撑坑体,两侧还保留着原始的“之”字型土台阶。为了保护文物,考古队在钢架一侧铺设了新的木楼梯,拾级而下,上千件陶俑便出现在眼前。
“这是着衣式陶俑,是帝王使用的最高规格陪葬品。”头戴红色安全帽的曹龙对着镜头介绍,循着他的目光望去,坑底躺着整齐的裸体陶俑,腐朽的丝绸把它们染红,木质手臂早已不见踪影。后来者们的脚步变得更拘谨,生怕不小心惊扰了它们脸上的笑容。
往里走几步,会看到一个直径三四米的大坑,再走几步,侧面又出现了一个大洞。这是盗墓贼留下的盗洞,被炸毁的陶俑碎片散落四周。
而霸陵的发现,也要从20年前发现的盗洞说起。
2001年,江村大墓及周边不少文物被盗,非法流入市场。第二年,6件被盗的西汉黑陶俑出现在美国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上,即将被拍卖。那些黑陶俑跟江村大墓出土的陶俑一样,裸体、无手臂。
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得知消息时,离拍卖开始不到24小时。经过多方努力,在拍卖前10分钟,终于将黑陶俑从拍卖名单中删除。
这6件黑陶俑曾在2000多年前被埋入地下,经盗贼之手,流落异国他乡,等到它们重回中国,已经又过了近两年。
如何证明黑陶俑是中国的?为什么说它们出土于陕西?如何确定它们源自西汉时期?当时美方提出了11个问题,时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焦南峰花了两天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
2003年,6件西汉黑陶俑回到西安。
相关部门对其来历展开调查,发现它们是被盗墓分子从白鹿原上盗取的。在平坦的白鹿原上,窦皇后陵和薄太后陵有着高高的封土。而黑陶俑被盗的地点,在窦皇后陵东南800米左右的地方,地面没有任何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