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员|餐饮浪费现状调查:“打包回去,好像请不起似的”

“多吃点肉,把肉吃完,素菜就算了。”在北京市丰台区西红门荟聚商圈的一家火锅店里,几位顾客在用餐中途又加了两盘肉,大快朵颐。待离开时,桌上的蒿子秆几乎未动,娃娃菜、菇类拼盘等也剩了一大半。
这是《法治日报》采访人员近日在采访中看到的一幕。当天,不仅这一桌如此,不少刚刚结束用餐的餐桌上也都有大量剩菜。一名服务员告诉采访人员:“很多顾客点菜时点了不少素菜,想营养搭配均衡一点,但最后蔬菜一般都吃不完,有的基本都没动,出于食品卫生和安全考虑,我们也只能处理掉。”
202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不包括居民家庭饮食中的食物浪费,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大致在340亿至360亿斤。不科学的消费心理和方式、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够、缺乏节俭意识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餐饮消费环节的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如何有效遏制这一浪费现象?围绕这一问题,《法治日报》采访人员进行了调查采访。
商务宴请喜宴丧宴 ,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牛康是北京一家中药材公司的行政人员,负责客户接待、团建的预订餐厅和餐食等工作。
她坦言,商务宴请时浪费现象确实比较严重,点菜的数量讲究“点双不点单”,并且要包括冷菜、热菜、主食和汤等不同种类,5个人至少点8道菜,7个人点10道菜。“出于排场的需要,宁可多点绝不能少点,所以产生浪费就难以避免了。”
“商务宴请时,就餐人员少不了喝酒,所以对于凉菜和下酒菜的需求比较大。相比之下,热菜和主食吃得并不多,但即使不吃也得点,这算是商务礼仪。”牛康说。
去年年末,牛康所在公司的员工提议一起吃火锅聚餐,领导把采购食材的任务交给了牛康。当天共12人用餐,牛康采购了近2000元火锅食材。最终,将近一半的青菜、各类丸子被丢弃浪费。
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浪费?牛康说,用餐人数多,众口难调,她只好将大多数食材都买回来。同时,毕竟花的是公司的钱,所以大家也不会太在乎,于是很多食材被白白浪费了。
在湖北武汉从事化工行业的业务员张智说,谈业务需要讲排场,尽地主之谊,所以在吃饭时会刻意多点一些菜,展示出公司的热情好客以及对客户的重视。
他印象中,到饭店点菜时,很少有服务员劝导顾客适量点餐的,除非顾客主动问及菜量大小,是否够吃,服务员才会进行提示。
去年过年时,张智和公司经理一起接待来自外地的客户,一共30人吃饭,点了40多道菜。后来因为桌子上实在放不下了,很多没吃完的菜甚至没动两筷子的菜被直接撤了下去。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研指出,城乡婚宴酒席浪费40%以上,出生宴请等各类“事件性宴聚”浪费30%左右,商务宴请浪费30%至40%,朋友聚餐浪费40%左右。
据吉林长春一餐馆厨师陈旺介绍,与以往相比,整体上餐饮浪费现象有所好转,但喜宴丧宴上的浪费仍然比较突出。他所工作的酒店承办过不少喜宴丧宴,均采取包桌的形式,不需要客人点菜,具体有12道菜、16道菜等不同形式,菜的品种越多,价格越贵。
“在很多人看来,菜越多显得主家越大方、越阔气。但一桌8人、10人,如果选择16道菜的包桌,肯定吃不完,而且喜宴丧宴很少有人会打包,剩下的基本上就浪费了。”陈旺说。
去年十一期间,河南驻马店市民王军因父亲去世,在老家的一个餐馆预订了几桌饭菜以招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原计划订7桌,每桌12道菜,王军担心不够吃,便多订了一桌饭菜。最后,多订的这一桌饭菜并没有派上用场,全浪费了。
北京市民刘丽曾在去年6月参加了一场婚礼,她注意到,婚礼大厅摆了大约40桌酒席,10人一桌,一桌大约10多种菜品,且菜量比较大。婚宴结束后,基本上每桌都有大量剩菜,肉类剩两三成,蔬菜剩六七成。
“其实是挺浪费的,但参加婚宴,也不好意思打包带走,而且还会担心卫生问题。”刘丽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里话。
服务员|餐饮浪费现状调查:“打包回去,好像请不起似的”】最低消费助长浪费 ,打包问题亟须重视
从事销售工作的北京人宋超经常在外应酬,据他反映,有时候浪费与商家制定的“包间费”“最低消费”等不合理规则密不可分,逼得顾客多点菜,造成了大量浪费。
去年7月,宋超邀请同事和客户吃饭,他们5人来到北京闹市口大街一家饭店吃饭,提前预订了一个包间。点餐时,宋超被告知包间最低消费为800元。点了7道菜后,他粗略算了下不够800元,于是又点了两道菜,最终消费900多元。
“那饭店菜量挺大的,正常情况下,5个人点五六道菜,大概四五百元就够了。但有最低消费的限制后,就不得不多点几道菜了。”宋超回忆说,当天的饭桌上有将近一半的菜都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