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朱虹璇:只为告诉你,初衷是多么重要


初衷|朱虹璇:只为告诉你,初衷是多么重要
文章插图
初衷|朱虹璇:只为告诉你,初衷是多么重要
文章插图
初衷|朱虹璇:只为告诉你,初衷是多么重要
文章插图
初衷|朱虹璇:只为告诉你,初衷是多么重要
文章插图
初衷|朱虹璇:只为告诉你,初衷是多么重要
文章插图
非职业戏剧团体“话剧九人”一路坎坷走过10年 去年九月,他们的《四张机》《春逝》《双枰记》三戏连演 热门网络平台评分分别是8.6、8.7和9.0
做话剧,始于“江湖救急”
在吃散伙饭的时候,一群人都喝得有点大,又想到马上要毕业了,推杯换盏间就有人说:“现在我们演这样一个戏,二十多岁,演的都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要不我们连演十年吧,演到我们都三十来岁,正好是剧里面人物的年龄,再去演绎哀乐中年。”已经不知道是哪一位朋友最先提出这个提议,大家当时喝得都有点高,都很高兴地说“好啊好啊,连演十年”,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那时,正是朱虹璇北大研究生即将毕业的时候。
朱虹璇,是“话剧九人”的编剧、导演及创立者。“话剧九人”当时算是在学校里跟朋友们一起做的一个社团,到现在它已经是一个坚持演出十年,年年有戏,观众越来越多的正式剧团了。
朱虹璇形容“话剧九人”有三个关键词:十年、三无、双打。“十年”,代表着话剧九人以作品进行的编年,“2012年是我们的第一部作品,一年一部原创,到去年是第十部,正好算作我们的十周年。”
“三无”则是指剧团“既没有官方背景,也没有流量加持,更没有‘金主爸爸’,完全是一个民营个体户,所以经常自嘲是‘三无组织’”。
至于“双打”,朱虹璇的解读是,“我们团队里既有职业戏剧人,也有一些有另外一份本职工作或是还在读书的朋友,是一个非职加职业的‘双打’模式。”
朱虹璇开始做话剧的原因特别简单,“2012年还在学校里,我有一个朋友,报名了北大的剧星风采大赛,他担任的职务是编剧。可马上要交剧本了,他只写了六行字。于是,从来没有写过剧本的我就这样被抓去,临阵磨枪上了阵。”
当年的朱虹璇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原创话剧,所以选择了改编美国一部黑白电影——《十二怒汉》。这部电影讲述了十二个陪审员决定一个小男孩生死的故事。
因为剧星风采大赛每个剧目只有四十分钟的表演时间,所以朱虹璇需要把两个小时的电影改成一个四十分钟的剧本。 “于是就把十二个角色改成了九个,这就是我们第一部剧的名字,《九人》,也是我们这个剧团名字的由来。”
“九人”这个名字也被沿用到了剧团后来的很多部原创话剧上,直到2018年,才开始给每个作品独立命名。
酒后“胡话”,约定成真
最初那部《九人》,在北大剧星风采大赛上走到复赛,输给了当年的总冠军。大家都很不舍,于是在吃散伙饭的时候,就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个酒后相约“连演十年”的故事。
然而酒桌上说过的“胡话”并未被大家忘记。2014年,已经毕业、走向各行各业的“九人”们,又开始聚在一起做戏。
朱虹璇仍然担任编剧,她找到了导演莫小巧,导演又去找了灯光、道具……最终攒起了一个团队,尝试商演。
“这和在学校参加比赛是完全不一样的。走向社会,公开演出,要有票房,中间涉及到的环节非常多。要找场地、找人员、配演员、排练、做道具、宣发卖票,很多琐碎的环节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朱虹璇记得,2014版的《九人》是在北京的蓬蒿剧场演的,只有八十多个座位,就算人都坐满了,也很难在票房上回本。所以那一年他们大概亏了有三千多块钱。“当然我们的总成本也就六千多块钱。”朱虹璇笑起来,“毕竟,当时的舞美基本上就只有凳子和桌子。但那天我站在侧台,看到结尾,灯光慢慢暗下去时,心里还是觉得‘很值’。这或许就是戏剧的魅力吧。那一年的戏,虽然只演了一场,也亏了钱,但是剧场里与观众那种真诚的互动,给了我们信心,让我们觉得从学校走出来,去真正面对社会上的观众,还是有可以做下去的希望的。”
剧团之后的几部戏都叫《九人》,但是每一年其实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比如2015年的《九人》,讲述了公交车上的一场争论;2016年,一家日薄西山的纸媒陷入理想和现实的困境……
粗糙的开始,渐进的道路
朱虹璇还清楚地记得2015年的演出:“很不好意思说它有舞美,那其实就挂了几扇用纸糊的窗户。我记得当时第二天要演出了,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糊那个纸窗户。它是用鱼线吊在灯杆上的,演出的时候就肉眼可见地逐渐下坠,最终不负众望地掉下来了……那个时候我们也没有‘演出事故’这种概念,也不懂专业的演出是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甚至还有点觉得‘好刺激,做话剧真是一个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