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封面独家】教授诗人向以鲜为“诗圣”作传 44万字读杜心解再现“盛世的侧影”( 二 )


汉语|【封面独家】教授诗人向以鲜为“诗圣”作传 44万字读杜心解再现“盛世的侧影”
文章插图
向以鲜(本人供图)
在向以鲜看来,见证过盛世的辉煌也经历过乱世苦难的杜甫,其坎坷不安的生活与不朽的“诗史“写作,将汉语之美、之幽深和力量推向极致的天才写作,磨炼出一面光鉴纤毫,朗映万象的神奇镜子。通过杜甫和他的诗歌,我们可以窥见一个风云时代的侧影:光芒的,灰暗的;繁华的,凋零的;欢乐的,悲伤的等等。
向以鲜以杜甫诗歌文本为根本,辅以相关历史文献典籍及近现代中外杜甫研究成果,发挥他身兼学者诗人双重身份的优势,使得这本评传既有严肃的文献支撑,又有生动晓畅的现代表达。
汉语|【封面独家】教授诗人向以鲜为“诗圣”作传 44万字读杜心解再现“盛世的侧影”
文章插图
更重要的是,向以鲜有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的对杜诗的热爱之火,这使得这部评传能从当下众多杜甫研究著述中脱颖而出。北大教授、诗歌评论家谢冕点赞说,当代诗人抒写古典诗人杜甫评传,展露的不仅仅是“盛世的侧影”,也是汉语诗学最激动人心的侧影。川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学者舒大刚也认为《盛世的侧影》是一部21世纪的“读杜心解”,一位教授诗人的“诗教心传”,是以诗解诗的成功尝试。
《童年的剑气》《吴越游大海梦》……《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由59个小节组成,意在暗合杜甫59岁的一生。其中有多达十节的篇幅,来叙述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与创作,包括《入蜀记》、《诗歌园艺学家》等。杜甫与成都的关系之深,无需赘言。据向以鲜分析,“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作中,写于成都及梓阆间的诗作达四百多首,差不多占去杜甫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其中写于成都的诗作就有两百多首。杜甫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诗作,有一千首多一点都是在杜甫到达成都之后的十年内写出来的,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现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重庆读大三的暑假期间,向以鲜就曾专程来成都礼拜杜甫生活过的草堂。后来从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锦江边的四川大学。“到成都来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想离杜甫热爱的成都和草堂近一些,更近一些。”
这次写杜甫评传,向以鲜坦言“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是此前从未有过的。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诗人,来抒写8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古典诗人、诗圣杜甫,我最主要的感觉就是压力山大。很难写,写杜甫的名家太多,而且知道杜甫的人也特别的多,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对杜甫说上几句!其次就是越了解杜甫,越深入杜甫的内心,会觉得离他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杜甫好像是一个不可抵达的目标。而且,我太喜欢杜甫,生怕写不好对不起自己的喜欢。”
关于杜甫的评传,很多珠玉在前。但是,向以线还是硬着头皮写下去。慢慢地,他总算找到了一点儿自信心。随着写作的不断深入,这种自信心越来越强烈。“回过头来看,这些前辈大师的学问当然比我好,但不一定有我这么喜欢杜甫;就算有我这样喜欢,他们也没有我这样幸运,因为我能站在他们的肩头之上,我能从他们的杜甫研究中汲取精华和能量,从而淬炼出属于我的杜甫之血与火。 ”
汉语|【封面独家】教授诗人向以鲜为“诗圣”作传 44万字读杜心解再现“盛世的侧影”
文章插图

读杜诗吧,杜甫可以抵消部分生命的幻灭感
古典诗歌本身就是现代诗歌的精神源泉
一个当代新诗诗人,通过深度文本阅读和为之写传的方式,与先贤进行超越时空的灵魂对话。这种对话,有着深刻的现代性意义——新诗或现代诗与古典诗歌之间,并没有鸿沟,不仅没有鸿沟,很多时候,古典诗歌本身就是现代诗歌的精神源泉。向以鲜是学古典文学出身的,他也曾写过不少古体诗,但是后全部烧掉了。“我放弃写古体诗,原因很简单,我觉得今天的人再去写古体诗,连清代的人都写不过,遑论唐宋。因此,我是怀着一种绝望的心情,告别旧体诗写作的。别人还要继续写旧体诗,那是别人的自由,我也期待他们能写出无愧于时代和汉语的旧体诗——但是,请允许我放言:21世纪的中国好诗歌,一定是接通汉语血脉、打通中西隔膜的现代汉语诗歌。”
在向以鲜看来,杜甫来到这个世界,“使命就是要来为汉语诗歌写作制定标准,而且这个标准是涵盖古今和未来。读了杜甫诗歌,才知道我们现代汉语诗歌,只走过了短短的一百年,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