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科普工作 应从小抓起

——专访知名健康博主、《宝塔历险记——营养师妈妈写给孩子的食育科普书》作者吴佳
食育科普工作 应从小抓起文章插图
吴佳
知名健康博主
近年来,食育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 食育是集丰富的知识、技能、观念培养于一体的完整体系 。 是一个一以贯之的过程,面向各年龄段和不同人群,有必要从娃娃抓起 。 但不容忽视的是,青少年食育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青少年膳食营养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校园里“小胖墩”和“豆芽菜”现象很常见 。 与此同时,青少年在食品安全方面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不知道怎样选择安全健康的食品等 。
怎样透过饮食让幼儿开启对生活的认知,让他们成为爱生活、会生活、有创意的人?为此,本刊专访了注册营养师吴佳 。 作为一位健康科普界的“斜杠青年”,拥有百万粉丝的知名健康博主,吴佳喜欢在社交平台跟大家分享美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多年来从事食育科普教育工作的经历,让她对青少年的食育科普工作十分熟稔 。
《健康中国观察》:今年7月,您编写的儿童食育科普读物《宝塔历险记》出版,请您谈一下,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吴佳:最大的初衷,就是喜欢干这件事情,做营养知识的科普可以说是我一直以来都喜欢干的事情 。 从2004年给健康类媒体做专栏采访人员时算起,我做营养科普方面的工作已经15年了,我在《生命时报》做过报纸编辑采访人员,后来在营养社团组织工作参与很多大型营养传播项目的组织策划工作 。 在这期间,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在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不断传播营养知识 。
我的工作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儿子,他三岁多时,吃西红柿炒鸡蛋,把西红柿放到米饭上,看到米饭变红了,开心地说:“妈妈!番茄红素!”我当时就在想,原来小朋友的学习能力超强,不要低估他们的学习能力 。
做自媒体后,我通过网络接触到很多从小跟食物没建立好关系的人,有的是父母从小纵容他们吃“垃圾食品”,养成了重口味、大胃口、放纵自己的习惯,导致后来的肥胖和暴饮暴食;有的是父母从小严格控制他们接触好吃的“垃圾食品”,等他们上了大学,躲开了父母监控,开始完全放飞自我 。 狂吃“垃圾食品”,甚至习惯了人前控制饮食,人后暴饮暴食,也就是心理学上的“暴食症” 。 我深深感觉到,不仅要传播知识,而是要让人们跟食物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这个关系需要从小来建立,这其实就是食育的目标——于是我慢慢有了写这本书的想法 。
《健康中国观察》:作为首本给小朋友的营养启蒙书,为让这本书有趣易懂好读,您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吴佳:出版这本书的过程还是挺难的 。 首先是想学习别人的经验 。 我搜集、查阅了很多参考文献、教辅书籍等内容,发现这类书籍有两类问题 。 一类问题是,专业人士写的,但是还是着眼于从大人的视角在做儿童的科普,虽然足够科学权威,但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晦涩难懂或者比较教条 。 另一类问题是,做教育或者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写的,故事虽然生动有趣,但知识不够科学或系统 。 当然,这也让我更有了写好这本书的动力 。
我认为开展科普教育,不论对象是大人还是孩子,讲故事的方式还是很有效、很容易被接受的 。 所以我给这本书首先的定调就是,需要是一个好故事,一本专门给孩子的“科普故事书” 。 但是作为一个食品营养专业出身的人,我还从来没写过这样的故事,我的导师范志红老师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认可 。 她给我提供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比如课后实践题、知识小总结等设计都是她的建议 。 她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参考,比如有一本德国的儿童科普书,她记得几年前看到过,费了很大劲才给我找来 。
与写科普书不同,写故事书需要大块时间,平时的碎片时间很难利用 。 所以这本书我大多是利用国庆假期、春节和出差的路上完成的 。 差不多每次出差回来,我都会给儿子推推看我新写的一章,跟他讨论新的情节发展——跟儿子互动创作的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经历 。 后来儿子已经担负起出版社编辑的部分工作——只要我出差他就会“催更” 。 这本书最后有一页彩图,也是我儿子给这本书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