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表」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 二 )


「咪表」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

用什么方式可以消除这些弊端呢?上世纪末 , 北京街头出现了咪表 。 据本报1999年3月24日1版《部分道路泊车将启用计时器》报道 , 这种停车计时收费器具有液晶显示屏、数字按键和插卡口 , 有投币和刷卡两种功能 。 交管部门先期对80台咪表进行试点 , 由着装统一的工作人员负责提醒司机操作 。

咪表的出现 , 给京城带来了现代气息 , 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停车人 , 避免了人为乱收费 。 到2003年 , 全市安装了上万台咪表 。

然而从一开始 , 这种计时收费方式就表现出“水土不服” 。 首先 , 1999年以前 , 本市安装的咪表全从国外引进 , 价格昂贵 , 使用越频繁 , 电池消耗就越快 。 其次 , 早先安装的咪表是“一机多位” , 也就是一台咪表管着7个以上车位 。 以一个车位5米计算 , 7个就35米出去了 。 停车人经常因为嫌离咪表远 , 把停车费交给负责看护车辆的管理员 , 人工收费又出现了多收或少收的情况 。

后来 , 本市不断改进路侧停车咪表管理系统 。 2003年下半年 , 相关部门在二环路内的68条道路及朝阳、海淀的36条道路旁边安装了6000多台新型咪表 , 覆盖1万多个路侧停车位 。 新咪表一表管两个车位 , 停车可以刷专用卡 。 (2004年3月29日《北京日报》5版 , 《六千台停车新咪表年内投用》)


「咪表」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

令人遗憾的是 , 咪表使用情况依旧不理想 。 司机们认为买专用卡使用频率不高 , 卡内还需要预存一定金额 , 不划算 。 而停车管理公司除去咪表初次安装费用外 , 不但每3个月左右要派专人给咪表更换电池 , 还要每天派人去采集咪表数据 , 之后再到结算中心结算 , 成本太高 。 到2010年 , 街面上的咪表约九成处于空耗状态 , 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咪表是干什么用的 。 到2015年 , 市市政市容委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 , 咪表的使用率已降至零 。


「咪表」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

2000年 , 一种新型咪表亮相朝外吉祥里道路两侧 。 刘新华 摄

大型停车场用上ETC

上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 , 机场高速和八达岭高速分别启用了ETC(不停车收费系统) 。 司机只需将一个电子标签贴在汽车的风挡玻璃上 , 走高速公路收费站专用通道 , 便可自动扣除通行费 。

慢慢地 , ETC速通卡拓展到停车场收费领域 。 与高速公路收费站类似 , ETC车辆在通行停车场ETC车道时系统能自动交易完成扣费 。 这样一来 , 车辆在停车时自动化程度更高 , 交易更安全 , 人工干预更少 。


「咪表」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