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表」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

上世纪90年代 , 北京机动车停放问题开始显现 。 为尽可能消除人工收费造成的弊端 , 北京尝试使用多种技术手段 , 其中包括停车收费电子化 , 但并非一帆风顺 。

90年代停车困扰初现


「咪表」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 北京机动车迅猛增加 。 那时候 , 正规停车场多半“车满为患” , 宾馆、商厦车位也很吃紧 。 不论是繁华街道的马路边 , 还是居民集中的楼群、胡同里 , 汽车见缝插针、横七竖八地停放 , 停车开始成为困扰车主和首都交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 (1996年11月13日《北京日报》6版 , 《不够用的停车场》)

“我买车的时候 , 小区停车还没有收费一说 , 可以随便停 。 但后来车越来越多 , 没地儿停了 , 便到小区周边碰运气 , 能骑到马路牙子上就算不错了 。 ”一位中年人回忆 。

当年开出租车的宋师傅也为此头疼不已 。 他家那片儿10多栋楼 , 没有一个停车场 , 只好勉强把车“塞”在楼下 , 每天全家人都跟着提心吊胆 。


「咪表」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

当时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近百万辆 , 而全市停车泊位却不足7万个 , 难以匹配 。

与此同时 , 正规停车场还存在收费不统一的问题 。 据本报1996年11月14日6版《停车场管理不到位》报道 , 那会儿载重量在两吨以下(含两吨)的小型机动车 , 白天停车的收费标准是每4小时1元 , 夜间每小时0.6元 。 一些停车场擅自提高收费 , 有的按小时收 , 每小时1至3元不等;有的按次收费 , 每次2至5元不等;还有的按小时翻倍收……在这种情况下 , 不少车主觉得 , 到停车场停车要多花钱 , 安全上又没有什么特殊保障 , 不合算 , 不如随便找个地儿停车 , 导致城市主路边乱停车 , 支路受挤占 , 影响道路交通 。

如何对城市停车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北京开始了探索 。

“水土不服”的咪表

为加强机动车管理 , 遏制车辆乱停乱放 , 1994年 , 交管部门在东直门内大街、阜成门内大街、崇文门内大街及骡马市大街开辟路侧停车区 , 试行收费管理 。 从此 , 路侧停车有了专职收费管理员 。 (1994年11月22日《北京日报》6版 , 《本市开辟路侧收费停车区》)


「咪表」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

上世纪90年代 , 北京街头出现首批咪表

有专人管理停车固然好 , 但时间久了 , 人工计时收费方式出现一些问题 。 比如 , 有的司机会跟收费员讨价还价 , 有的司机可能趁收费员一眼没看住猛踩油门溜之大吉 。 而收费员也并非都能照章办事 , 多算时间、多要停车费的情况屡见不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