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下古韵悠扬 揭秘北京小曲儿的前世今生( 三 )

然而 ,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戏曲、曲艺的冲击 , 近些年北京的小曲日渐衰落 , 一直处于边缘化 , 很多慢慢失传了 。 痛惜之余 , 陈伟只能凭着一己之力 , 努力收集 , 不放过一个机会

陈伟聊起1998年夏天的一件往事 , 有一天他看到新街口百货商场橱窗下围着一群人 , 人群中传来干哑无力的唱曲儿声 。 原来是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妇靠坐在窗根下 , 衣衫褴褛 , 疲惫不堪 , 手里敲着梆子 , 口中艰难地唱曲儿 。

陈伟觉得好听 , 想学唱 。 看他们落魄的样子 , 一阵心酸 。 忙跑回家取了几件旧衣服 , 又买了十个包子来 。 老夫妇很是惊喜 , 老汉拿了包子先埋头大吃起来;老婆精神也好起来 , 说他们是山东临清人 , 老汉74 , 自己72 , 来到北京城唱曲乞讨 , 混口饭吃 。


#北京#钟鼓楼下古韵悠扬 揭秘北京小曲儿的前世今生

陈伟认真地和他们学唱 , 原来小调叫《卖包子》 , 只有一个简单的曲调 , 加个衬词“依嘚呀嘚呀嘚喂”反复唱 , 有好几段 。 陈伟大致记下了唱词 , 唱给他们听 , 老两口笑着点头称是 。

回家后和陈伟岳父说了此事 , 岳父说 , 咱们北京也有这样类似的小曲儿 , 叫《卖饺子》 , 头一句是:“初一十一二呀麽二十一 , 大嫂提篮去赶集 , 捎带着卖饺子 , 依嘚呀嘚呀嘚喂 , 捎带着卖饺子 。 ”

陈伟后来才知道 , 这是北方地区流传很广的一个小曲儿 , 有的叫《卖包子》 , 有的叫《卖饺子》或《卖扁食》 , 安徽叫《卖鞋》 , 曲调和词大同小异 , 都是一问一唱的方式 。

1999年 , 一个偶然的机会 , 陈伟拜师于北京曲剧团曲剧著名演员赵俊良先生 , 真正地走上了北京小曲儿的传承之路 。


#北京#钟鼓楼下古韵悠扬 揭秘北京小曲儿的前世今生

陈伟虽热爱小曲儿 , 却一直苦于求师无门 。 1999年夏天 , 他去劳动人民文化宫观看演出的时候 , 在观众席中第一次见到赵俊良先生 。 “我冒昧地上前与先生攀谈 , 表达了想向先生学习小曲的想法 。 先生的眼睛炯炯有神 , 含笑望着我 , 欣然答应了我的请求 。 ”这让陈伟喜出望外 。

“先生为了不让我破费 , 亲自到我家来教我 , 而且不吃我一顿饭 。 对于我的提问 , 先生有问必答 , 倾囊相授 , 从不高高在上 , 以长者自居 , 而是平易随和 , 以礼相待 , 把我当成真心的挚友 。 ”说起师父赵俊良先生先生 , 陈伟满满地都是敬意 。

陈伟跟着赵先生学了几十首清代的小曲 , 这其中就包括传遍全国的情歌《十二月探妹》 。 在北京老一代人口中 , 这首小曲也叫“谈梅” , 因为唱到“探妹”两字时发的“谈梅”的音 。 赵俊良先生说 , 这是北京一首少见的“倒字儿”小曲 , 是原生态的北京乡音 。

大清国歌竟是小曲儿改编

在收集整理北京小曲儿的过程中 , 陈伟发现 , 小曲儿里不但有生动的市民生活场景 , 也留下了历史的足印 , 见证了中国百年的兴衰荣辱 。 “您怎么也不会想到 , 一首普通的民间小曲《妈妈娘好糊涂》 , 在一百多年前 , 曾成为大清朝的代国歌 。 ”陈伟说起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