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近日 , 日产与本田宣布正式开启了合并谈判 , 计划将通过合资的控股公司 , 将两个品牌所属的公司变成新的控股公司的子公司 , 以此完成合并 。 与此同时 , 作为日产汽车子公司 , 三菱汽车也有并入的可能性 。
合并一旦完成 , 新集团就将超越斯特兰蒂斯集团 , 成为仅次于丰田、大众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 , 整体销量规模达到800万辆以上 。 这一番动作 , 真的是如同外界很多人看的那样 , 是“强强联合”吗?
“强强联合” , 还是“抱团取暖”?
事实上 , 合并的这两家巨头 , 如今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局面 。
光是日产 , 自身就身处重大的财务危机之中 。 根据日产官方的财报显示 , 2024上半财年(2024年3月-2024年9月) , 日产的营业收入为5.98万亿日元 , 同比下滑1.3%;净利润更是仅有192.23亿日元 , 下滑同比幅度更是高达93.5% 。 这与其在中国市场高达5.4%的销量降幅不无关系 。
【本田、日产将合并,为了对抗中国车企?】另一方的本田 , 也处于自身难保的状态 。 根据本田自身的财报 , 2024上半财年 , 本田汽车营收为10.7976万亿日元 , 同比增长12.4%;但是税前利润只有7419亿日元 , 同比下降了15.6%;另外营业利润率从同期的7.2%降至6.9% 。 虽然本田在日本和美国的销量均有所增长 , 但是在中国市场 , 本田同样也遭遇了大幅度的销量下滑 。
可以说 , 两者的颓势 , 都是因为在中国不敌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型所导致的 。 因此从背景来看 , 两家的合并 , 更像是一次共同迎击中国竞争对手的抱团取暖 。 甚至 , 因为日产的处境更加艰难 , 本田在此次合并中 , 充当了类似“白衣骑士”的角色 。
双方联手 , 能度过危机吗?
双方合并能够带来的好处 , 还是很显而易见的 , 譬如在采购方面 , 双方可以共用供应链 , 并且有了更大的销量作为基础 , 也能进一步压低采购的单价;在研发方面 , 双方能够共用技术平台 , 同时实现研发资源的整合;在销售端 , 两个品牌也能对经销网络进行合并 。 总体来看 , 都是通过规模效应 , 来进一步实现均摊 , 降低经营成本 。
然而 , 从本质上来看 , 两家日系厂商的问题 , 都是因为在中国市场上 , 自身的产品失去了对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型的竞争优势所导致的 。 直到目前 , 无论是本田还是日产 , 都还没能拿出有实力与中国车企抗衡的新能源产品 。 它们甚至都无法做到像大众、丰田那样 , 与中国的新能源供应链深度合作 , 做出诸如ID.3、bZ3那样 , 起码在销量上能跟得上竞争对手的车型 。
这背后的实质有两点:一是双方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研发能力 , 都已经处于落后状态;二是双方都对中国市场的需求产生了误判 , 低估了中国消费者对于智能化电动车的需求 。 从这一点来看 , 双方单纯通过合并来节约成本 , 似乎并没有解决矛头的根源 。
而且 , 单从品牌特色上来看 , 两者都是主打经济型的传统燃油车 , 相比起优势互补 , 品牌之间的直接竞争关系更大 。 这样的合并 , 带来的到底是更深度的协同 , 还是更激烈的内斗 , 实在很难说 。
总结
其实 , 无论是日产还是本田 , 曾经面对新能源浪潮 , 都有过相对充分的准备 。 日产是全球范围内最早开始发展纯电车型的车企之一 , 旗下的聆风一度是全球销量最高的纯电车型;而本田手上也有着i-MMD这样优秀的混动系统 , 相比起丰田的THS混动系列的产品不落下风 。 然而由于市场利益与油车深度绑定 , 导致了自身的新能源产品发展速度严重迟缓 , 从而被中国品牌“换道超车” , 错失了转型的最好机会 。
如今 , 双方通过合并进行自救 , 更像是仓促的“病急乱投医” , 未来是否能实现协同发展不好说 , 但是接下来缩减产能、关停并转工厂、进一步减员增效 , 恐怕是无法避免的 。 你看好日产和本田合并之后的未来吗?欢迎关注“车域无疆” , 在下方评论区聊一聊 。
- 宝马89万一路跌至32万,3.0T、8AT爆381马力,动力一流
- 外形丑、动力差、依然老6AT,雪铁龙的新车恐怕又要玩砸了
- 新款瑞虎3x,配皮座椅、日行灯省油好开,还买啥二手车
- 凯迪拉克CT6会让奔驰E、525Li、奥迪A8L感到颤抖吗?
- 大众发力!朗逸最低4.5万,伊兰特、昂克赛拉、思域降低紧随其后
- 本田全新150踏板更多细节曝光
- 本田再出“神车”!CR-V的兄弟暴降8万,搭215马力+1800km续航
- 日产奇骏是辆好车吗?是;现在能入手吗?建议在等等
- 放弃了雅迪、爱玛电动车,外卖小哥却独爱这4个品牌,便宜又耐用
- 售6099元,本田E合资代步踏板,一次能跑180里路程,净重54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