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是什么

1. 关于蝉的诗句意思
关于蝉的诗句意思1.《蝉》的诗句和诗意是什么
【蝉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是什么】
《蝉》是唐代文学家虞世南所作,全诗原文如下:垂緌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话文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 , 通过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 ,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 , 追求清廉 。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 , 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
这首咏蝉诗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
作者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三、四句借蝉抒情,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 。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蝉 (唐代虞世南诗作)
2.虞世南写的蝉古诗的意思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 , 不需借助外力 , 自能声名远播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 ,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
全诗译文如下: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 , 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 , 而不是依靠秋风 。
作者介绍:
虞世南 , 字伯施 , 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 。
3.关于蝉的诗句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 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 , 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 , 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 , 我亦举家清 。
蝉 [唐初]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齐天乐·蝉 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佩流空 , 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 。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余音更苦 。甚独抱清高 , 顿成凄楚 。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
齐天乐·蝉 仇远
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音早鸣秋树 。薄剪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 。朝朝暮暮 。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 。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 。
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 。雨歇空山,月笼古柳,仿佛旧曾听处 。离情正苦 。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 。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 。
齐天乐·蝉 周密
槐薰忽送清商怨 , 依稀正闻还歇 。故苑愁深,危弦调苦,前梦蜕痕枯叶 。伤情念别 。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 。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 。
轻鬟犹记动影,翠蛾应妒我,双鬓如雪 。枝冷频移,叶疏犹抱,孤负好秋时节 。凄凄切切 。渐迤逦黄昏,砌蛩相接 。露洗馀悲,暮烟声更咽 。
现代人咏蝉诗句
《秋蝉》
袅袅迎来二月天,阡上农夫说丰年 。
待到清秋白露日,又是秋风送秋蝉 。
?an=0&si=2
4.有哪些描写‘蝉’的诗句
1、《霜月》——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 。我登上百尺高楼 , 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 , 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
2、《所见》——作者袁枚 朝代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
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者王维 朝代唐 译文对照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
译文: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 , 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
4、《初秋行圃》——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
译文 :夕阳看似无情 , 其实最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 。
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 , 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
5、《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作者毛文锡 朝代唐
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 。黄陵庙侧水茫茫 。
楚山红树 , 烟雨隔高唐 。
岸泊渔灯风飐碎,白苹远散浓香 。灵娥鼓瑟韵清商 。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 。
译文:斜阳落日送走最后一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 , 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 。楚山的红树笼罩在茫茫烟雨里,烟雨隔断了高唐台下的迷梦 。
江水摇碎岸边渔船的灯影,远处白苹飘散着浓浓的香风 。涛声仿佛湘妃在弹奏凄清的怨曲,那朱红的瑟弦凄切的悲鸣 , 久久地迥荡在蓝天白云中 。
5.蝉这首诗 中每一句诗的意思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 , 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 , 笔意颇为巧妙 。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 , 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 , 悦耳动听 , 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
6.蝉的诗意是什么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
《蝉》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
蝉李商隐古诗带拼音版(1)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
(2)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
(3)作者: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 , 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 , 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 , 三曰博文 , 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 。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
(4)赏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
“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 , 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 , 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 , 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
(5)后人的评价: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 ,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 , 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 , 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
《蝉》拼音版注音:
běn yǐ gāo nán bǎo,tú láo hèn fèi shēng。
本以高难饱 , 徒劳恨费声 。
wǔ gēng shū yù duàn,yī shù bì wú qíng。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bó huàn gěng yóu fàn , gù yuán wú yǐ píng。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fán jūn zuì xiāng jǐng , wǒ yì jǔ jiā qīng。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蝉》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 , 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 , 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