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 , 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
2、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 , 在北京西郊一带 , 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乾隆十五年(1750年) , 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
3、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 , 作消夏游乐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
三山:香山,万寿山 , 玉泉山;五园: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 。
因此 , 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 。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 , 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 。
有关三山五园的具体所指,目前公认的说法为香山 , 万寿山,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卷》) 。
扩展资料:
三山五园称谓来源:
“三园”之称,略晚于“三山” 。顺治十三年(1656) , 玉泉山行宫被命名为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改称静明园;乾隆十一年(1746) , 香山行宫被命名为静宜园;十六年,万寿山行宫被命名为清漪园,并以万寿山行宫为清漪园,设总理园务大臣,兼管静明园、静宜园事务 。
“三山五园”称谓,最早出现是在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后 , 侍读学士鲍源深在文章中使用了“五园三山”一词 。
至于为什么“园”在“山”前,那是因为封建社会中,清帝园居理政的中心在园(畅春园、圆明园)而非在山(三山三园) 。但清亡后,民间用顺口的“三山五园”来替代“五园三山”,泛指早已名不副实的京西皇家园林 , 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面认识三山五园的历史地位
【颐和园历史简介100字】
百度百科-三山五园
- 有什么好玩的的游戏
- 5个重庆出发历史古镇自驾游景点攻略推荐,重庆周边自驾游去哪儿好玩
- 十大必看的历史电视剧
- 软件项目管理实用教程的内容简介
- 点检的简介
- 武汉绿韵达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 鬼子姜怎么炒着吃好吃
- 养蛋鸡什么鸡苗最好
- 中国西部仲晶之旅中国西部仲晶旅游区简介
- 青城山简介青城山景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