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雷有什么优势?

音响雷是一种典型的非触发雷 。它的引爆原理是:当音响雷探测到了舰船的马达声音后 , 舰船产生的声音的音波被音响雷上的音波接收器接收 , 这就相当于音响雷的耳朵 。
音响雷的“耳朵”能把舰船发出的声波变成电信号,电信号经过放大、整流后,输送到线框,使指针摆动,中间机构开始工作,爆炸开关接通,电雷管通电,引起水雷爆炸 。这就好像舰船给音响水雷打电话说:“我来了”,而回答它的却是水雷爆炸的一声轰隆巨响 。
还有一种音响水雷,是用声、磁联合引信起爆的,称为音响感应水雷 。声场、磁场按先后顺序,共同作用到水雷时,才引起水雷爆炸 。
因为音响引信比磁感应引信接收信号距离远,所以通常把音响引信作为搜索目标的值班引信;而磁感应引信只能接收舰船附近的磁场,使水雷在舰船底部爆炸,所以称为战斗引信 。
平时音响机构电路畅通,随时可以接受音响信号 。当舰船开来时,声波接受器先接通电流开始工作 , 当舰船接近水雷上方时,磁感应器使爆炸开关接通,电雷管起爆,引起水雷爆炸 。线导鱼雷
线导鱼雷是由发射平台通过导线传输指令导向目标的鱼雷 。通常由潜艇和水面舰艇发射,也可由反潜直升机发射,用以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船 。航速为35~60节,最大航程达4.6万米,命中概率比自导鱼雷提高约30%,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制导方式,通常为线导加末段声自导 。
对鱼雷的线导控制,由鱼雷线导控制系统和发射平台的鱼雷射击控制系统密切配合实现 。鱼雷线导控制系统由导线、放线器和导线传输设备等构成 。导线一般为直径小于1.2毫米、芯线直径小于0.4毫米的特制导线,具有较强拉力和抗腐蚀性能,分别存放在鱼雷及其发射装置的放线机构内,其长度通常长达46公里比鱼雷航程大数百至数千米 。用以制导鱼雷的导线芯线虽只有头发丝那么细 , 但每秒钟可双向传输14个信息 。
发射鱼雷时 , 连接在发射平台和鱼雷上的导线同时放出,并随鱼雷向前运动不断放线,使导线始终悬浮水中处于基本不受力状态,保证发射平台与鱼雷之间的传输通畅 。为了不影响舰艇的攻击机动和保护导线,在发射舰艇一端 , 通常还随鱼雷发射伸出长约30~60米的软管,以避免导线与舰体接触受损 。发射平台通过导线传输控制鱼雷的航向、航速、航深和姿态的指令;
鱼雷通过导线向发射平台连续传回自身的工作状态、位置、运动姿态,以及攻击目标的方位、距离和干扰情况等信息 。发射平台的鱼雷射击控制系统,根据目标和鱼雷的运动参数,经自动适时处理后 , 向鱼雷发出遥控指令,操纵鱼雷导向目标 。
鱼雷进入声自导作用距离范围时,开启自导系统搜索目标 , 先以被动声自导方式低速运动;发现目标后,自动跟踪、识别目标 , 并适时转入主动声自导方式对目标精确定位,转入高速攻击 。此时 , 被动声自导与线导处于监控状态 , 一旦鱼雷遭受干扰或未命中目标,则自动转为线导,重新进行搜索、攻击 。当导线断开或线导失控时 , 鱼雷即自动以声自导攻击程序完成攻击 。
在引导线导鱼雷攻击过程中 , 目标、鱼雷和发射平台的位置和运动轨迹,均可显示在鱼雷射击控制系统的显示屏幕上,供指挥员随时观察、判断和指挥操纵鱼雷攻击目标 。世界上第一枚线导鱼雷是德国人在二次大战中研制的“云雀”鱼雷 , 1950年美国在此基础上研仿的第一代MK37-1型电动自导线导鱼雷正式服役 。1957年服役的MK39和1964年服役的MK45是美国第二代线寻鱼雷,60年代末的NT37-2C型鱼雷为第三代,1975年研制成功的MK48-1型为第四代鱼雷 。除美国外,在线导鱼雷方面有突出特色的还有意大利的A-184型、瑞典的TP-61和TP-42型、英国的MK24“虎鱼”和“鲸鱼”型鱼雷等 。
体操运动员在吊环、跳马、平衡木、高低杠和绿茵毯上做各种滚翻腾跃动作时 , 心中是很清楚自己在空中所处的位置的,这样在动作结束落地时,才能保证脚先着地,而不是脑袋朝下“倒栽葱” 。导弹要击中目标,首先也要清楚在空中的“位置” 。导弹上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表,就是帮助导弹知道自己在空中所处的“位置”的仪表 。我们知道,炮弹出膛后是靠绕轴心的飞速旋转来保持飞行稳定的 。导弹却不允许这样“颠三倒四”地滚转 。于是,就凭借陀螺仪来测定导弹在空中的滚转情况和是否偏离预定飞行航线 , 随之把这些变化情况转变成电信号,送到计算装置(或计算机)中 , 经过计算变成操纵信号,用来操纵保持稳定姿态 。加速度表可以测出导弹的运动速度和位置变化 。这两种仪表,是导弹制造技术中最核心的部分 。它们与有关的电子线路、计算装置和执行“指令”装置,共同组成了保持姿态稳定的机构,导弹专家们把这叫做“导弹的稳定系统” 。
导弹在飞行时如能保持稳定姿态 , 那就有了准确奔向目标的基本条件 。这时,就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三种制导方式 , 引导导弹向前飞行了 。
“自主式制导”是在导弹发射之前,将攻击的目标或导弹飞行路线 , 变成一组数据或计算公式,装入导弹内部仪器中,也就是事先交给导弹一张“图”,让导弹自己来按“图”飞行 。这种制导不需要任何弹外设备配合,不用同外界做任何信息交换,所以抗干扰能力很强 。许多洲际导弹都采用这种自主式制导 。
“指挥式制导”是依靠设在地面、军舰或飞机上的指挥站用雷达或光学设备来测定目标和导弹的相对位置 , 不断向导弹发出指令,指挥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它的优点是作用距离远,飞行路线灵活多变 。地对空导弹适宜采用这种制导方式 。但是,它测定目标、跟踪导弹、发出指令大都离不开无线电波,因此容易受到干扰 。
“寻的式制导”采用了仿生原理 。我们知道 , 蝙蝠是个“瞎子”,但它能灵活飞行并捕食飞虫 , 是靠它自己发出的特殊声波从物体(如飞虫)上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作出判断,决定自己该怎么飞,怎么“捉” 。我们还知道,蚊子能叮咬人和家畜 , 是它觉察出周围微小的温度变化和气味变化,寻“热”寻“味”,飞向它袭击的目标 。采用“寻的式制导”的导弹,与蝙蝠、蚊子飞捕目标的情况差不多 。“的”就是“靶”的意思 , 也就是导弹要去打击的目标 。在导弹上装一部小型雷达,主动向目标发出电波 , 靠接收反射回来的电波寻“波”追击,这种方式叫“主动式寻的制导” 。它往往在作战距离较短,打击孤立目标时使用 。飞行距离一长,目标一多,它就会感到千头万绪不知所向 。
像蚊子那样 , 追寻着被打击的目标所发出的热或声音或电波信号,向目标飞行的制导方式,叫“被动式寻的制导” 。这种导弹上只要装上信号接收机就够了 。与“主动式寻的制导”导弹相比 , 那上面的设备要轻巧简单得多 。它的缺点是容易受假信号的欺骗 。
还有一种介于主动与被动式寻的制导之间的“半主动式寻的制导” 。它是由设在地面、军舰或飞机上的指挥站,向被攻击的目标发射无线电波、激光、红外线或音响等,这样就能使装着接收机的导弹靠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辐射能追踪目标了 。这种制导,常被地对空和空对空导弹所采用 。
导弹靠有力的心脏——火箭发动机而飞得快、飞得远;靠灵敏的大脑和反应迅速的中枢神经——制导指挥系统以稳定、准确地飞向目标 。这一切都是为了攻击敌方目标,把它摧毁 。当然,导弹还应该有一个大炸药包 。导弹专家把这个部分叫做导弹的“战斗部”,意思是:这是用于作战的专门部位 。
人们可能会以为这个部分比较简单 , 只要装上炸药或核弹就行了 。其实 , 这也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系统 。从结构上来说,它包括本体、引信、传爆器、安全执行机构等几个部分 。
导弹除了有以上内脏外 , 还有一副不平凡的外表,它们大都是锥形脑袋,圆柱形身体 , 有的大型导弹戴着红帽子,全身乳白色,直立时像一位披着银白色铠甲的武士 。而有的导弹浑身却像花蛇一样,涂着斑斓的伪装色 。
【音响雷有什么优势?】
与飞机相比,导弹的“翅膀”似乎已经“退化”了 。长在导弹身体上的翅膀叫“弹翼”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导弹都带有弹翼,即使有 , 也是又短又硬 , 形状各异 。有三角形的 , 棱形的,箭头形的 , 后掠形的 。它们不像飞机那样长在机身两边,而是呈“X”型分布在弹身的周围 。它们是导弹产生升力和侧力的主要部件 。
在弹翼后面,还装置着几个小翅膀,那是舵面,它可以根据控制系统发出的信号转动,帮助导弹改变飞行航迹 。
导弹尾部的稳定翼和那上面的副翼,就像箭尾部的羽毛,能起稳定作用 , 可以使导弹在飞行中不随意旋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