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之道翻译

翻译如下:学界都把这句话解释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1] 。各家解释大同小异 。兹摘取几段以说明于后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把迷失了方向的‘善良的心’寻找回来 。”[2]《教育大辞典》第九卷:“谓做学问的目的是找回自己已散失的善良之心 。”[3]毛礼锐等《中国古代教育史》:“学问之道,就在于找回已经散失的善良的本心 。”[4]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要把那丧失了的善心找回来罢了 。”[5]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 。”[6]我曾对这些解释深信不疑 。近日,结合对“道”、“求”、“放”等字意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孟子的思想与其个性、学问关系的重新认识,我对这种解释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我认为,这种解释不仅过于简单,而且并不完全符合孟子的思想、人格及其学术追求 。孟子这句话应该理解为:读书学习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追求心灵的旷达、高远、超越与自由境界 。与此相一致 , 孟子还提出了“善养浩然之气”的精神修炼目标 。“浩然之气”是什么?“气”是与义、志有关但比义、志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浩然之气”则是指一种盛大、刚强、崇高的精神境界 。孟子说:“志,气之帅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正义)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 。”①就是说,“气”是个体在拥有了真理、正义的基础上在理想的指引下产生的 , “义”是“气”的动力源泉,“志”(“道”)则为“气”指引方向 。从心理学上讲,“志”是建立在清醒理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想追求;“义”是在正义、真理支配下的一种坚定的价值信仰;“气”则表现为“舍生取义”,是为实现理想、信仰而献身的复杂的情感、意志、决心和勇气 。“浩然之气”由于是在“志”“义”的基础上和支配下形成的,所以就比一般的“气”显得更加强盛、刚毅、神圣、高远、放达、自由 。因此,是否拥有“浩然之气”就成为区别圣贤与凡人的标志 。据《孟子·告子上》记载,孟子曾与公都子讨论“大人”“小人”之区别 。孟子说:“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提出应“先立乎其大者” 。孟子:“先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所谓“大者”,指人的“心思”、“心志” , 是指精神道德、心性修养、人格陶冶和理想追求 。所谓“小者”,是指“耳目”之声色等生理本能需求的满足和安逸、舒适的物质生活追求 。感官欲望、物质追求等“小者”是人所必须的,应该得到合理妥当安置,但只有崇高、神圣、自由、正确的心志精神真正内在地耸立起来,才能成其为敢于担当天下社会大任之人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教育大辞典》中"学科"的定义
1、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 。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 。
【学问之道翻译】
2、学科也是“教学科目”的简称,也称“科目” 。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 。如中小学的数学、物理、语文、音乐等;高等学校心理学系的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
3、知识或学习的一门分科,尤指在学习制度中,为了教学将之作为一个完整的部分进行安排 。
引证解释
1.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学业科目 。宋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 咸通 中,进士 皮日休 进书两通:其一,请以《孟子》为学科 。”
2.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 。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经济学等 。
3.学校教学的科目 。如语文、数学、地理、生物等 。
4.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区别于“术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