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甜品做成幸福的女博士

一个名字出自唐诗“青葭色映水禽寒”的温婉女子 , 美得可以靠脸吃饭,又聪明得可以读到东京大学工科博士后;一个拥有四万多粉丝的知乎大牛,可以顺风顺水做最体面的金领,却偏偏要另起炉灶,当个每天忙到深夜的甜品店店主 。
她就是余青葭,曾为东京大学特任研究员,东京制菓学校出身的专业西点师 。这个“在甜点界学历最高,在学术界最会做甜点”的女博士,回国后开了一间自己的西点烘焙坊 , 几个月时间就积攒了一大批死忠粉,其中有每周都必须来吃一次的顾客,有吃一次就忍不住给老板送花的陌生人,有出国前夜专门带爸妈来吃的学生,还有每次都为怀孕太太打包十个带走的男人……一位不知名的顾客在留言簿上写道:幸福的味道就是甜品的味道 。
【把甜品做成幸福的女博士】
究竟什么样的甜品有如此魅力?又是什么样的经历成就了如此甜蜜的传奇?
余青葭2008年至2013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工科硕博连读五年 。有这样金光闪闪的学历,毕业后本应该顺理成章走学术这条路,然而余青葭觉得人生的选项不该越来越少而该越来越多,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点的与众不同,才让世界多姿多彩 。
东京大学里面有许多著名餐厅的分店 , 比如说“椿山庄”、“松本楼”都是久负盛名的,医学部13层有家意大利餐厅,正对东京新坐标skytree,用餐的景色非常好 。这对热爱生活、热爱美食余青葭来说,是绝对不能浪费的福利 。
有人说,女人有两个胃 , 一个用来吃饭,一个用来吃甜点 。余青葭就是这样的女人,留学期间,她吃遍了东京所有的米其林餐厅和甜品店,对日式西点一见钟情 。受多年学术熏陶的她 , 禁不住探究甜品奥秘的好奇心,干脆跑到住处附近著名的东京制菓学校,报名学习甜点制作 。两年时间里,她白天泡研究室写论文,晚上去制菓学校上三个半小时的课 , 把甜点的历史、派别、原料、制作方法等里里外外扎扎实实学了个遍,掌握了200种甜点的制作方法 。在成为研究室里为数不多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的牛人的同时 , 也把自己学成了一名优秀的专业西点师 。
2013年回国后 , 在两年时间里,余青葭吃遍了北京、上海、江浙一带成千上万家甜品店,不断博采众长,改进技艺,因为她认为只有吃过最好的,才能做出最好的 。
受日本生活经历的影响 , 余青葭的甜品主打和风洋菓子,也就是日式风格的西点 , 口感以清爽、绵密为主,不会过分甜腻,用料复杂但吃起来主次分明,比如椰风蛋糕吃的就是椰味,绝不能让里面酸甜诱人的覆盆子抢去风头 。
余青葭说:“作为一名博士学生 , 你所做的研究一定是与前人有所不同才能顺利毕业的 。你必须成为先驱者,没有任何人的成果可供参照 。”这样的经历和理念 , 决定了她和其他甜品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她把一种“钻研”的态度融入了甜品制作的每一道工序 。“‘研究’不是‘学习’,‘研究’是一定要在前人的成果上发现值得肯定的新东西 。”
一流甜品对技术的要求非常苛刻,计量需极其精准,味觉、色彩、结构需高度协调统一,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标准在制作者那里又是灵活而富有变化的,所以说杰出的甜品师 , 必须同时是美食家 、科学家和艺术家 。制甜品就像遇真爱,温度和空气的默契就像在合适的时间遇上合适的人,不能早一步,也不能晚一步 。
余青葭认为,甜品是五感的艺术 , 所谓“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 。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能令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皆获享受 , 才是完美的境界 。为了让味蕾有更好的体验,吃两款以上的甜品都应该有正确的顺序 。比如红酒苹果酸奶慕斯,口感轻盈,味道清新 , 建议最先品尝;黑巧克油淋层与覆盆子做内馅的,口感浓郁 , 建议后品尝;百香果与芒果主打的慕斯,建议放在最后,还可以解腻 。正是这种不含糊、不将就的态度,才创造出卓尔不凡、极具震撼效果的甜品 。
现在的余青葭身兼数职,厨师、采购、会计、研发、生产、设计、客服、后勤……每天忙到深夜,但却很快乐,“因为好的甜品会让吃的人感受到幸福 , 我愿做这样一个分享幸福的使者 。”关于更远的未来,她设想在若干年后要重拾老本行,力争拥有属于自己的NGO(即非政府组织) , 在公益领域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在余青葭看来,生活就像一道道甜品,款式多多,风格迥异,不尝试怎么知道哪道更适合自己呢?“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 。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村上春树的这段话,她一直铭记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