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床就是在圈舍内均匀铺撒金宝贝发酵剂与锯末混匀垫料,总厚度约60厘米,放牛入床拉粪尿后,再通过人工把牛粪埋到15公分以下 ,
一般从第2~3天开始启动升温,3~7天功能微生物经过活化定殖后 , 呈几何级数大量繁殖(24小时理论繁殖数量可达272个),
利用牛粪尿等作营养源,将垫料混和物逐渐升温发酵,中心发酵层温度可达35-45℃或更高,表层温度无论冬夏,长期稳定在
二十几度 , 基本形成恒温床 。下层发酵完成后,锯末等垫料物会因发酵碳化 , 颜色逐渐变深变黑,后期能当作肥料或粗饲料,
可分批清运出舍 。如不需使用,则可长期不清运,时间一长垫料会逐渐变少 , 因此还应定期补充垫料 。
例如养牛发酵床的优势:
1、干撒式操作 。一般发酵床需要提前对垫料进行高温发酵处理,垫料发酵后,才能铺入发酵池内 。否则发酵床没法启动和正常运行 。发酵床发酵剂具有无需提前堆积发酵 , 无需对发酵床提前启动的特点,不加水,干撒式操作 , 只需六层垫料,
六层菌种 。连与垫料混合的过程都可以省略,操作真正傻瓜化 , 简便化 。
2、菌种用量省 。自制的土著菌或小杂牌菌种活力低,菌含量少 。每平米的发酵床都需要500克甚至1公斤的菌剂 。发酵床发酵剂每公斤可制作10平方米牛床,并可稳定运行3~5年以上 。
3、垫料厚度薄 。自制的土著菌或非专业厂商生产的菌种 , 因性能和有效活菌的节制,分解粪便的能力不强,需要很厚的垫料吸附粪尿 , 才能逐步分解粪尿,一般的发酵床垫料需要80~100公分,金宝贝发酵床菌种活力强大,菌含量高达35亿每克 。1立方厘米的垫料中含有别的发酵床3~5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功能菌,所以发酵床养牛每头需要60公分的垫料厚度 。
4、产品剂型好 。粉剂易于保存与运输,菌种休眠功能好 。
5、不需营养液 。基本上所有厂商的菌种 , 在制作发酵床的同时,都需要加入一定量的辅助剂,如,营养液食盐 泥土等,发酵床发酵剂制作发酵床头需要一剂一料 。一剂是干撒式发酵剂 。一料即垫料 , 垫料可用锯末,稻壳,花生壳,玉米秸等 。
6、休眠功能好 。发酵剂光活力强还不行,如果保存时间太短 , 休眠功能不强的话也白搭,如:土著菌或一般厂商的菌种是液体或处于营养态的液体,保存期才几个月或者不具备休眠功能 。一遇上空栏期时间较长,菌种就失活需要重新制作发酵床才能进行养殖 。发酵床发酵剂菌种休眠能力好 , 可保持2年以上 。制作好的发酵床即使2个月甚至更久不进牛仍可使用 。
7、操作极简单 。不需要添加任何营养液,不需要对垫料提前发酵,便于控制与维护,大大降低做床的劳动强度与辅料成本 。高科技真正使养牛轻松省事,傻瓜式操作 , 极易成功 。
8、成本费用低 。发酵床制作的总成本包括很多方面,应综合计算,如:菌种的单价,每平米的用量 , 菌种的存活时间与填补周期,垫料的易得性与成本费用,配合辅料的种类数量与总金额,营养液的成本,日常维护的繁简性及费用成本,失败风险成本等等 。不要头听从某菌种单价,有的菌种不要钱,但自行生产或制作的时间,其成本费用远远高于选购专业菌种 。发酵床制作总成本费用低,性价比高 , 广泛适用于大中小各种动物养殖场 。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 , 如果栖息地太?。?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 , 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
3、喜欢阴暗潮湿 。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 。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 , 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 , 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 。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 , 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 。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 , 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 , 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 。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
7.湿度;饲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 , 也就是说这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 。
饲养土的制作:
人工饲养时 , 饲养土是蜈蚣生活不可缺少的,因为饲养土可为蜈蚣提供舒适的住所,冬天可以保温,夏天可以避暑 。同时蜈蚣还可以从饲养土中吸取水分和养料 。蜈蚣对饲养土的适应性较强,沙土、壤土都可以,但饲养?土必须疏松、?肥沃和潮湿,所以用菜园土作饲养土最好,不宜用粘土作饲养土,因为粘土易于板结,蜈蚣难于入内,板结前又由于粘性大,还会粘住蜈蚣的足和口器 , 影响蜈蚣爬行和取食活动 。先在无农药、化肥污染过的地方挖取菜园土,接着把它捣碎,并除去土中的杂质、石块、瓦片等,然后放在太阳光下曝晒消毒,杀死土中的蚂蚁、螨等昆虫及虫卵,以及病菌和霉菌,以减少蜈蚣的病虫害,晒干后备用
1、蜈蚣养殖池
蜈蚣攀缘能力很强,但不会游泳,根据它的这个特点,我们制定了蜈蚣养殖管理新技术,可以设计为
环水式蜈蚣养殖池,玻璃内檐式蜈蚣养殖池等 。
2、食性和饮料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喜欢各种活体昆虫,如蟋蟀、蝗虫、黄粉虫、蜻蜓、蟑螂和蝇类、蜂类以及这些昆虫的蛹和卵 , 也吃蜘蛛、蚯蚓、蜗牛及壁虎、蛇、蛙、小鸟、小鼠等,饥饿时也吃少量的植物嫩叶、嫩芽 。
3、管理:
从野外捕回做种的蜈蚣,可选择健壮、无伤病的 。放养的蜈蚣密度过大、惊扰过多、或饲料和水源不足,都能引起互相残杀 。堆叠而成的瓦、石堆,按底部表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放养300条 。
隔离怀孕的母蜈蚣:
蜈蚣是雌雄异体 , 将要产卵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几乎贴在地面,行动迟缓,较易辨认 。蜈蚣在产卵、孵化期间最好隔离饲养 。方法是:在养殖盆内放一小盆或用罐头瓶单独饲养以免受其它蜈蚣的干扰,也便于管理 。
饲养室的加温方法
饲养室必须建好且具备可以加温、控温和有良好保温性能的条件 。一般建立这种饲养室的大小视蜈蚣越冬数量、加温条件和热能供应充足与否而定 。加温方法很多 。可用煤炉、木屑炉、稻壳炉、电热管等 。
蜈蚣产品的采收与加工
一般在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 , 插人头尾两部,然后,绷直晒或用沸水烫,一直到晒干或烘干 。有些地区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到立春捕捉 。
蜈蚣饲养密度: 蜈蚣喜群居 , 饲养蜈蚣的密度,应根据节气、虫型、沙土的厚度及气温的高低不同有所区别 。气温低、沙土较厚时,饲养密度可以高些 。反之 , 气温高,沙土薄时,密度要稀些 。离开产房的幼蜈蚣每平方米以养殖6500条左右为宜,5厘米的养殖3500条左右为宜,7-10厘米的可养殖2000条,12厘米至13厘米的以养殖1100条为宜 , 15厘米以上养殖600条为宜 。
蜈蚣对池土的要求
夏季偏湿,春秋和冬季偏干,饲养盆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 。如盆土过湿,应考虑换上或盆内洒一些干燥土吸去潮气 。有人错误的在盆内土层里添加牛粪等肥料和一些鸡骨头,以生虫作为蜈蚣的食物,这样有碍于池内环境卫生,容易造成污染 。
蜈蚣的饲养管理:
1.保持安静的环境:蜈蚣产卵、孵化要求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常发生吃掉卵粒和幼体的现象 。一般在同一个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不一致 。未产卵的雌体常干扰破坏产卵和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还抢食卵粒 。因此 , 雌体产卵前 , 应分开饲养,或在大饲养池内用玻璃片、无底玻璃杯或罐头盒等进行隔离 。
2.产前加强喂食:蜈蚣在孵化期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 。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种类,以促使雌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 。
3.孵化期管理: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一定的反应 。所以饲育室一定要选择安静、阴暗的场所 。室内最好安装红光灯,并用布或竹帘遮挡窗户 , 以防强光照射 。房内孵化缸应事先安置好 , 一旦产卵,轻易不要移动 。不要随便移动遮护的玻璃片(压片),也不要用手电筒照射 。若孵化巢内湿度过小 , 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 所以孵化缸内应适时加水 。加水时,应顺着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围内壁略有潮湿即可 。当孵化结束后,因蜈蚣有争食物和大吃小的现象,应及时将雌体移出或将幼体分窝饲养 。
4.要注意饲养密度:必须观察蜈蚣的体长、体大的变化而分群、分池饲养 。同时要防止蜈蚣逃跑 。
此外 , 还要保持饲料清洁卫生 , 特别是沾污了农药的食饵绝对不能投喂 。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内 , 及时剔除有病的蜈蚣 。
蜈蚣交配产卵:
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 , 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月~5月和7月~8月的雨后晴天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 。产卵前,蜈蚣腹部几乎紧贴地面 , 挖好洞穴 。产卵时,蜈蚣躯体曲成“S”形,后面几节步足撑起,尾足上翘,触角向前伸张,接着成串的卵粒就从生殖孔排出 。产卵过程需3小时左右,每次产卵80粒~150粒,卵表面有黏液 , 卵粒互相黏连在一起成卵块 , 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 。产卵完毕,蜈蚣随即巧妙地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粒聚拢成团,抱在怀中孵化,孵化时间为43天~50天 。
蜈蚣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米**、半透明状 。卵团孵化较慢,前5天无显著变化,10天后卵粒变得长而扁;半月后卵粒变成腰子形,中间痕线裂开;20天后 , 变成月牙状;1个月后,初具幼虫形态,并且在母蜈蚣怀抱内蠕动;35天~40天后 , 蜈蚣幼体已经上下爬动;43天~45天以后,幼虫脱离母体而单独活动,自行觅食 。
蜈蚣养殖池的建造:
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或池养 。采用缸养,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最窄处直径在0.5m以上,口朝下埋入土20cm左右,缸内中间用破烂砖或用土坯垒起来 , 比缸面低10cm左右 , 缸中间的坯垒和缸壁留有一定空隙 。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垒土坯即可 。一个直径80cm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条左右 。
采用池养时 , 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条件好而又比较潮湿、僻静的地方,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 。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地高80cm , 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 。地上铺细石或碎瓦片,池内也可栽上杂草、树木,尽量营造适合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 。池内壁四周用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粘贴或在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成一圈宽15cm左右并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防止蜈蚣外逃,也可防止有害动物掉入池内 。一般每平方米养殖池可放养成年蜈蚣500条~900条左右
蜈蚣怕日光,昼伏夜出 。白天一般栖息在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特别喜欢躲伏在废弃的沟壕、荒芜的坟包、路旁的缝隙中、石块、瓦砾之间 。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蜈蚣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 。到了晚秋季节,则多栖居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沟坡下或树洞内 。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食,零下7℃时进入冬眠期 。冬眠期的蜈蚣不再活动,也不进食,躯体成“S”形 , 触角由外向内卷曲,尾足并拢 。越冬潜伏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
蜈蚣从卵孵化、幼体发育直到成体,需经过数次蜕皮 。每蜕一次皮就明显长大一次 。成体蜈蚣每年蜕一次皮,别的蜕两次 。蜕皮时要避免惊动,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一般需2小时左右) 。此时,还要防止成群的蚂蚁攻击,因蜕皮中的蜈蚣无反抗能力 。蜈蚣生长速度较慢,从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前才长到3cm~4cm,第二年可长到3.5cm~6cm,第三年才达10cm以上 。因此,蜈蚣从卵开始发育长大为成虫到再产卵,需要3年~4年的时间
蜈蚣的养殖秘方:
武汉龙丰源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养殖蝎子蜈蚣的基地,是一家以现代生物工程为基?。?以特种养殖及养殖技术推广为核心的多元化企业 , 形成养、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模式 。公司设有大型养殖基地 , 实行半封闭式科学管理 , 以培育优质基因改良种虫,开发新型品种为目的,分设孵化室、种源室等;技术培训区主要负责为全国养殖户提供免费的现场教学培训工作 。只要能防止蜈蚣逃跑,白天蜈蚣能藏身,晚上蜈蚣能活动,能加热、散热,又便于管理的场所都可以饲养蜈蚣 。常见的蜈蚣方式有如下几种:
(1)罐养
可作种蜈蚣繁殖场所和养殖小蜈蚣、中蜈蚣 。窝土要不带砖渣、杂草、草叶、瓜壳、果皮、草根等杂物,其潮湿度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含水量15%~17%),盛夏和初秋可稍湿一些 , 养仔蜈蚣和中蜈蚣也可湿一些 。窝土的颗粒不可过大,每块板能放15个窝瓶,窝板既可防天敌侵害 , 又可将窝瓶层层上垛,充分利用空间 。将瓶子用浓碱水洗刷干净,再用清水冲洗至透明、无异味,晾干后装进2~3厘米厚的潮湿土作为窝土 。用罐头瓶做蜈蚣窝是比较理想的 。每个窝瓶养种蜈蚣1条,或养仔蜈蚣20-80条,或中蜈蚣2~6条 。这样不仅密度合理,而且可解决相互残杀的问题 。
【什么是发酵床】
(2)温室养
在饲养室周边离墙10厘米的地方砌一层2道墙 , 夹墙空隙中用锯木屑或干细土填紧,室顶天花板应做成夹层填实,构成绝热层 。加温室的门不宜过大,只要够1个人通过即可 。门的四周与门框之间要贴上绒布,门外面钉上麻袋片、棉絮等,以利保温 。煤球炉、电炉、木屑炉、柴灶等都可用来加温 。一般空间为3米×3米×2.25米的饲养室,放1个煤球炉即可 。
蜈蚣活动的因素: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活动,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 。其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 。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
蜈蚣公母的分辨:
雌性头背部扁、圆、大些,呈饼状;第21节背板后缘较平、圆;体型较大、宽、腹部肥厚 雄性头部稍隆起 。椭圆而小呈孢子状;第21节背板后缘也稍隆起、尖、体形较小、窄、腹部较瘦
雄的可以发出声音、比较短小,而且腹部比较厚,在显微镜下有甲
形体大的就是公的 小的就是母的
从身体腹面观察,易于区别雌雄,雄体前生殖节的腹板大,有阴茎,并残存一对生殖肢 。
看看这个网站就知道了
蜈蚣饲料来源
要做好养殖业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饲料的问题 。蜈蚣的饲料以肉食为主 。要求新鲜干净 。以猪肺 。猪心 。鸡肠 。小鱼 。青蛙 。蛇 。蚯蚓,各种虫类 。肉类均可 。大家根据当地情况 。合理安排 。哪种比较便宜 。比较容易得到 。相对供应较稳定的便选来做为主食使用 。其他相对成本略高的作为辅助食物使用 。这样一来即成本低 。又饲料营养丰富的效果 。
被蜈蚣咬伤处理
普通人被蜈蚣咬伤后 。会出现肿 。疼 。红,痒的现象 。其疼痛为阵疼性 。一秒内数次针刺感疼痛 。较为剧烈 。但亦在能忍受范围 。
在刚被咬伤时,马上挤出毒血 。碱水冲洗 。不用治疗即可在六到八小时后疼痛完全消失 。其间可擦些花露水 。风油精来缓解症状 。如果觉得疼痛不能忍受 。可到医院打局部麻醉止疼针 。
另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 。蜈蚣毒性与蜜蜂毒性性质相同 。有过蜜蜂毒过敏史的朋友请不要养殖蜈蚣 。虽然只有万分之一的比例 。但过敏体质的人蜈蚣咬伤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蜈蚣毒量很大 。相当于N只蜜蜂同时叮咬的后果 。被咬后如果出现 。头昏,晕厥 。全身红疹 。发冷 。等症状 。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脱敏治疗 。
近期不断有朋友咨询我养殖红龙蜈蚣 。什么各种外国蜈蚣效益如何 。在此,我为各位朋友提供一下养殖蜈蚣的情况 。目前药用蜈蚣均为药用少棘蜈蚣 。分为两种 。一种为红头红脚 。
一种为红头黄脚 。
这两种为正品药用蜈蚣 。又名金头蜈蚣 。红头蜈蚣 。天龙 。等等,现在所有养殖的药用蜈蚣均为以上两种 。各位朋友可以仔细看清 。对应目前市场上龙蛇混杂的蜈蚣别称 。便可做到心中有数 。
现在以红头黄脚产量较多 。为市场主流产品 。其它品种 。均非药用蜈蚣 。也不会有经销商收购 。不适宜大规模养殖 。当然 。做为宠物玩玩也是不错的选择 。
下面请看各种宠物蜈蚣美图
蜈蚣疾病防治
(一)绿僵菌病
绿僵霉病又叫黑斑?。?堂共?。本病由一种绿霉菌寄生在蜈蚣体表引起发病,多发生于6月中旬到8月底的高温潮湿的季节,此时也是各种霉菌生长最旺盛的季节 。当饲养舍通风透光能力差 , 舍内温度过大时,由于饲养管理人员的喂食、观察等活动或投喂饲料直接将绿霉菌带入饲养舍或接触蜈蚣身体上,在蜈蚣体表大量繁殖,而致蜈蚣发病 , 此病特别多发于当年出生的幼年蜈蚣 。
1.发病症状
初期在发病蜈蚣的胸板(也叫腹板)或两个体节折叠的皮膜上,或附肢的关节皮膜上出现黑色或绿色的小斑点,这便是霉菌在此寄生后,菌丝放射出的孢子 。此时,菌丝已在蜈蚣体壁大量繁殖 , 病蜈蚣体表失去光泽 , 随着病菌,进一步扩散、繁殖,病蜈蚣出现附肢僵硬、难于爬行、行动呆滞迟缓、离群且常常天亮也不归窝 。同时,不食不饮、逐渐枯瘦、腹面完全变黑,而后死亡 。死亡的蜈蚣多在饲养土表面、活动场或瓦片上 。由于发病过程中,霉菌孢子可弹射于空气中或遗落于饲养土上或运动场上,当被健康蜈蚣粘上后又可在它们身上生长繁殖,引起病变,因而本病传播速度快,常常引起当年出生的幼年蜈蚣成批死亡大蜈蚣出现部分死亡 。
2.防治
(1)平时加强管理 。饲喂蜈蚣的食盘、水盘、各种用具应经常性刷洗,在高温梅雨季节,这些用具最好还经常用对蜈蚣无害的消毒**进行消毒 。
(2)调节好饲养舍空气的相对温度及饲养土的含水量 。在长时间阴雨天里,应加强房舍通风,必要时开启排风设施,使饲养舍内外空气对流,减少霉菌繁殖的机会 , 应经常性贮备干燥的饲养土,如养殖池中饲养土过湿,可考虑进行部分更换,以让干土吸取湿土中的水分,达到调节饲养上含水量的目的 。
(3)细心观察,尤其在高温、梅雨季节,要加强蜈蚣群的观察,发现活动异常、体表色泽异常等一些个体,应及时捉出仔细检查 , 一旦确定为绿僵菌病,应及时丢弃,并将该养殖池全面清理,将所有的蜈蚣逐个清出并仔细检查,发现患病个体立即杀灭,再作无菌处理后丢弃,对剩余的个体放于盆中移出饲养舍进行隔离观察 。对该池的饲养土泼撒消毒液后,全部清除,饲养池也彻底消毒 。该池中的其他用具等物也一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消毒**可选用3%的福尔马林,克霉灵或1%——2%漂白粉等 。
(4)饲养池周围,饲养舍的墙壁、门窗及空气中都应用喷雾器喷洒1%——2%漂白粉,以杀灭舍内可能残留的绿霉孢子,防止再传播 。
(5)饲养人员在操作时也应注意自身的消毒,每间饲养舍门口最好设有消毒池,
每间饲养舍最好配有相应的工作服、工作帽等,从一间饲养舍进入另一间饲养舍时应消毒、更衣 。
(6)注意饲料质量,昼投喂活饵料,并且投喂的饵料不得带菌 。能携带该种病菌的饵料动物 , 主要是与蜈蚣一样具有外壳的昆虫等,另外 , 以前有资料介绍 , 在饲养土中,添加肉、骨头、腐熟畜粪以逗引虫子供蜈蚣食用,这种做法不可?。?这些有机肥在饲养土中往往会成为霉菌的培养基地,因此 , 尽量避免饲养土中混入有机质,保持饲养土的“纯洁” 。
(7)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葡萄糖、维生素等,以提高蜈蚣的抗病力 。下列两个药物西方可供参考 。1.金霉素0.25克加葡萄糖5克,维生素B片0.5克,用500克饲料拌匀投喂;2.氯霉素0.25克,全脂奶粉5克溶于150毫升温水中,用海绵吸收,然后让蜈蚣吸吮,每日1次 。
(8)由于该病多发生于当年出生的体表尚未长好的细蜈蚣,因此,当年孵出的细蜈蚣最好放入盆及小容器中与大蜈蚣分开养殖,这样一旦发现某一盆中的蜈蚣染病,可快速处理,控制病情蔓延 。
(二)消化道炎症
1.发病原因
引起蜈蚣发生消化道炎症的原因可有如下几条:
(1)饲料腐烂变质,这是引起蜈蚣消化道炎症最常见的原因,尤其在高温季节,由于蜈蚣饲料都是一些高蛋白的小动物,而且富含水份,多汁液,投喂前一般要处死,如处死后存放时间过长,极易腐烂变质,蜈蚣摄食后,便会引起急性消化道炎症 。
(2)饵料动物身体带毒,一般情况下,蜈蚣的常规饵料动物自身不会产生对蜈蚣有毒的毒性物质,饵料动物带毒主要是生长环境中存在有毒物质,侵入饵料动物体表,而饵料动物对该毒物不敏感或尚未侵入体内,因而尚未引起饵料动物的反应而使饲养者很难察觉,投喂后引起蜈蚣急、慢性消化道炎症 。
3)饵料投喂量掌握不好,偶尔投料过少,造成有些蜈蚣过度饥饿后,次日投喂量又猛增,致使这些饥饿的蜈蚣摄食过多,此时,若温度骤降 , 则这些摄食过量的蜈蚣必然会消化不良 , 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时间过长,发酵而引起炎症 。
2.发病症状及特点
受致病因数影响的蜈蚣同时性病是这种病的特点,患病蜈蚣先是消化不良,腹部胀大、疲软,继而出现腹泻,食欲废绝,然后随着炎症产生有毒物质侵入全身组织内,蜈蚣发生内中毒,头部充血呈紫红色,全身瘫软无力,行动迟缓,毒钩全张,最后无力爬行 , 死于瓦片之下或其他隐蔽处,很少死于饲养土中,解剖检查死蜈蚣,可见其肠膜温暖潮红、溃烂,腹腔内有淡**液体,肠内粪便稀而且恶臭 。
3.防治
(1)严格控制饲料质量 。饲养蜈蚣最好投喂新鲜活饵料动物,应做到现采现处死现喂,喂不完的活饵料可存放 , 而处死后的饵料动物最好丢弃,发现饵料腐烂变质,决不能投喂 。
(2)对于配套自繁自养的饵料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饲养环境、饲料、饮水等中不要使用一些可能致蜈蚣生病的** , 如重金属性药物、某些消毒药水等,同时要保证饲养土、饵料、饮水甚至空气不被病源体污染,一旦发现染病饵料动物应分析检查致病原因或病原菌的种类、可能的感染范围,以决定该批饵料动物是否能使用 。
(3)对于野外捕捉饵料动物来说,应尽量在那些没有农药、化肥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质污染的地域捕捉饵料动物,捕捉时,还应检查该区域是否有同类动物死亡,以确定捕捉的饵料动物是否已患疾病等 。
(4)清池 。将患病池中的蜈蚣全部清理,放于若干小容器内,根据具体症状表现,将它们分为健康群、可疑群与患病群进行隔离养殖,而池中的饲养土则全部清除出去更换新土,池中所有用品 , 如饮料盘、水盘或水槽、瓦片等全面 , 消毒、暴晒后再用 。
(5)在气温暴升陡降的季节 , 气温陡降的时候,应关闭门窗,必要时适当开启升温设施以保证气温相对稳定,但升温时注意不要造成饲养舍内烟尘污染或煤气污染 。
(6)药物治疗 。对于患病蜈蚣或可疑蜈蚣,下列药方可供参考:
①磺胺咪0.5克,多酶片0.6克,饵料200——300克搅碎,三者拌匀,每日投喂1次,连喂3日 。
②黄连粉2克,多酶片1片,全脂奶粉5克,溶于100毫升温开水中 , 拌匀后,用海绵吸收,让蜈蚣吸吮 , 每天1次,连喂3天 , 注意海绵应每天更换,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小蜈蚣 。
③氯霉素0.25,复合维生素0.5克,饵料300克绞碎,药物压成粉与饲料拌匀,投喂,每日一次,连喂3天 。
④腹可安0.5克,压成粉,500克饵料绞碎,两者混拌均匀,每天投喂一次,连喂2天 。
(三)蜈蚣咽喉部溃疡病
该病是近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蜈蚣急性暴发性传染病,由广西农业大学的梁家权等专家首次报道 。
1. 发病原因
本病由一种名叫“铜绿色假单胞菌病菌”感染蜈蚣所致,本病多发于高温季节 。
2.发病症状
主要表现为口腔不能启闭 , 口内流出分泌物粘液,病蜈蚣不能采食、吞咽,精神萎迷不振,最后衰竭死亡 。
3.防治
关于本病的防治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中,但加强蜈蚣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不喂带菌饵料动物,仍是预防本病的得力措施 。
(四)粉螨病
1.发病原因
粉螨是一种体长不到1毫米的螨类动物,当它寄生在蜈蚣体表时,则引起蜈蚣粉螨病 。在夏季高温天气里,如果饲养室或饲养池湿度过大 , 很容易造成粉螨在此安家落户,大量繁殖后代,此时,若有蜈蚣正在蜕皮或有仔蜈蚣存在,由于它们皮肤裸露 , 无保持,很容易造成粉螨寄生 。粉螨寄生后,一方面由于它们吸食蜈蚣体液,消耗蜈蚣大量的营养物质使蜈蚣消瘦、衰竭而死亡 , 另一方面,粉螨还产生毒素刺激蜈蚣 , 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摄食饮水等生命活动同时,由于粉螨咬破了蜈蚣的皮层,使蜈蚣容易被病原菌感染而继发传染病 。因此 , 在粉螨病发生时,如处理不及时 , 常常诱发其他疾病 。
2.发病症状
被粉螨寄生的蜈蚣极度不安,常常在活动场或饲料土上独自漫无目的地快速爬行,有时回头试图舔背部,即使不向前爬行时,有些附肢也有“刨、扒”的动作这种现象最先发生于刚蜕皮的后的蜈蚣或当年出生的幼蜈蚣,随病程发展 , 其他蜈蚣也开始发病,患病蜈蚣消瘦,衰竭而死,有时继发其他病原菌感染而死亡 。悉心观察饲养土上能发现其中有螨形动物活动 。检查被感染蜈蚣的体表,也可以发现螨形动物活动 , 这即是粉螨 。
3.防治
本病尚无很好的药物可以防治,因为能杀死粉螨的药物,往往对蜈蚣也有害,只能从管理上加以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1)搞好饲养舍的通风透光、防暑降温工作保持室内良好的饲养环境 。
(2)搞好饲养室内堆放家什杂物 , 工作服应经常性的浆洗耳恭听暴晒,必要时进行高温处理以杀死其上可能附生的粉螨或螨卵 。
(3)发现有粉螨发生,应将全池蜈蚣悉数清理出来,清除原有饲养土,全池、全
舍喷洒除螨药物,如敌百虫、氯杀螨醇 。并将饲养舍封闭一段时间再启用 。
(4)发病蜈蚣群清出后 , 应将处于脱皮期的蜈蚣、幼嫩蜈蚣及可疑蜈蚣与健康蜈蚣分开 , 分别放入小面盆中,间断性的放于太阳下暴晒,以驱赶粉螨 。每次暴晒时间在30分钟左右,每隔30分钟一次 , 暴晒后,快速将蜈蚣逐条捡入另一面盆中,原有盆消毒后使用放于紫外灯下照射 , 似乎也有一定的效果 。其做法与太阳下暴晒一样 。
(5)把一块带肉晒致半干的猪骨头,白天放入饲养土上或活动场中,每2——3小时清除一次 , 有很好的诱杀效果,但此法不能用于未发病蜈蚣的预防,否则,有弄巧成拙的危险 。
(五)寄生线虫?。?愣??八二六六五五久久)
常常寄生于蜈蚣体内的线虫又叫铁丝虫,这种病主要来源于带虫的饵料动物 。该虫寄生于蜈蚣的消化道内 , 甚至穿过肠壁,在肠外盘曲如铁丝状,因此而得名 。该虫在蜈蚣体内吸食蜈蚣体液 , 造成蜈蚣大量营养物质损失,因而阻碍了蜈蚣的正常生长,造成蜈蚣体重瘦小 。
尽管该病不会呈暴发性发生 , 不会对蜈蚣养殖造成大面积危害,但随着人们对动物**质量要求的提高,该病可能会成为影响蜈蚣商品质量的因素 。
防治该病主要是减少或不喂蝗虫、蚱蜢等昆虫之类饲料,而改蚯蚓、蝌蚪等多汁饵料,保持饮水不被虫污染 。
频繁发现蜈蚣群中有铁丝虫寄生病时 , 可用0.1克驱虫净粉碎后拌入5克全脂奶粉中,共同溶解于100毫升热水,用海绵吸取后供蜈蚣吸吮即可将该寄生虫驱除.
- 奈良公园游览攻略奈良公园有什么好玩的?
- 宝马1000rr坐高是多少
- 摩托车排量是多少?
- 玉米锄草剂什么药最好?
- 沉醉在梦中是什么歌
- 手机运行ping测试有什么用
- 程序员工作总结
- 旅游合同属于什么合同范畴
- 依稀往梦似曾见是什么歌曲
- 花样麻花的100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