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到西双版纳是当时政策的号召,发生在60-70年代 。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 。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 。
上世纪60、70年代,大部分青年在政策的号召下,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身份——知青 。他们背上行囊,远赴边疆,西双版纳,成为当时许多上海知青、湖南知青的分配地点 。当时千万知青奔赴云南 , 在生产队里的生活,他们建设了勐腊 。在西双版纳的上海知青们怀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版纳,甚至有大量的知青为建设西双版纳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50年前,女知青吴献忠誓要一生扎根农村,拒绝上清北,现状如何?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发起了知识青年下乡活动,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田地 , 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 。”
于是很多有志知识青年山上下乡,建设农村 , 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知识青年的简称就是“知青” 。
众多的知青中有一个很特别,她叫做吴献忠,她不畏农村艰苦的条件 , 扎根农村,甚至为此拒绝了清华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 。
她的日记中写到“甘愿把青春奉献给人民”,这场运动已经过去几十年,她后来怎样了?
立志做贡献
吴献忠的家庭条件其实很不错 , 当时父母都是工人 , 也都读过书,他们知道皮囊只是表面的东西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更能让人当光彩 。
所以他们一直很重视吴献忠的教育,他们还希望女儿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 。
吴献忠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演员,开明的父母很支持她,并且还为她报名了培训班 。
但那个特殊的时期里 , 国家百废待兴,各个行业都需要优秀的人才,吴献忠长大一点明白这个道理后,决定不再追求演艺梦想,而是用自己的力量来为祖国做贡献 。
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她开始奋力向前冲,每天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 读书就是那时候她最重要的事情 。
刻苦的努力让吴献忠名列前茅,她的人缘也非常好,她在班级中担任班长 , 同学们也都很信服她,她正一步步坚定地迈向她的梦想 。
建设新农村
当听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后,想到自己原本就是想为国家贡献力量 , 她并不怕苦和累,所以揣着一颗赤子之心立即报名 。
下乡后 , 吴献忠被安排到了偏远的耿屯大队,他们这一批下乡的知青,只有吴献忠是主动报名,其他人都是被逼无奈才来的 。
看到农村的面貌 。吴献忠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从没有干过农活的她开始学习农作知识,从来不说放弃 。
经过汗水的洗礼,在农村已经呆了两年的吴献忠更加成熟 , 她知道了很多城市学不来的知识 , 在工作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同事们敬佩她领导们也赏识她 。
吴献忠也体会到了自己的蜕变 , 汗水给她带来了满足,这让她更有信心来建设农村,改变落后面貌 。
不会离开土地
后来她和其他19位知青代表,在《人民日报》上联合发表了坚决扎根农村的倡议书,后来她还成为了耿屯党支部书记,是当时“上山下乡”知青中的一号骄女 。
曾经有人到乡下招工 , 吴献忠没去,后来清华北大这样的著名学府来招收大学生,因为多年的工作,领导推荐了吴献忠,入学手续已经办好,只差她的个人申请书 , 但是吴献忠又拒绝 。
领导说把她调到其他市或者县,担任团委书记,吴献忠还是不去,她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 种种诱惑,都抵不住她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爱 。
但没想到 , 政策发生了改变,吴献忠因为一句话 , 被认定是“坏分子”,她被关进了监狱 。
人生中的“寒冬”
他们要对吴献忠进行批斗,但在批斗过程中,人们没有像之前那样向吴献忠扔菜叶、吐口水 , 他们都很冷静,还有人帮她把挂牌用的铁丝下垫在了衣领上,防止勒伤她 。
虽然人民们懂她 , 但吴献忠还是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这三年里她的父亲去世 。母亲的眼睛也因为父女两个哭瞎了,因为牢房阴暗潮湿,她的身体也变得不好 。
1981年,吴献忠出狱,家人们都想让她留在家乡,不要再回到乡下,但是吴献忠还是坚持回到了农村 。
回到农村后,她收到了很多朋友问候的信件,在这之中还有一些是向她表白的情书,这其中有一个人写的情深意切,并且锲而不舍,吴献忠慢慢被他感动 。
在相处一段时间后,吴献忠决定和他结婚,刚开始两人的确有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 但没想到,丈夫当初对她表白的动机并不单纯 。
丈夫想利用吴献忠,将他的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吴献忠不同意,之后两人矛盾越来越大 。
她的丈夫开始不上班,还对吴献忠进行打骂,吴献忠想到两人的儿子 , 忍了下来,但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 , 无奈之下 , 吴献忠在1989年提出了离婚 。
吴献忠自己带着儿子生活,家乡的人民对她依然很热情,表示可以帮她找一份新的工作 。
知青岁月
吴献忠说,我的半辈子都给了农业,我离不开它了,于是她被分配到了一家公司做保管员 , 后来她成为了办公室主任,再后来又成为了经理 。
几年后,吴献忠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她辞去工作 , 自己创办了一家公司 , 公司的名字就叫做“知青”,或许这也是她对当初那段生活的纪念 。
有人认为吴献忠被当初的错误决定所耽误,但是吴献忠并不后悔 , 她说衷心感谢当初的知青岁月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无数劫难,才到了如今这个地步,我们经历了太多,文革时有太多人都遭到了无辜牵连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这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所以不少人都想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知青们也纷纷行动起来 , 响应号召 。有一位名叫吴献忠的女知青十分果断 , 她毅然决定下乡,甚至为此拒绝了清北的入学机会 。王冕在《墨梅》中有这么一句,我想用来形容吴献忠十分恰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吴献忠就是这样一个人 , 她的日记里也写过类似的话,她说她甘愿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人民 。这已经是50年前的事了,吴献忠这样一个女知青誓要一生扎根在农村,她为此拒绝了上清北,而这样一个人 , 她的现状如何了?
吴献忠出生在一个环境不错的家庭 , 她的父母都是工人,并且很受尊重,而她父母对她的教育也很好,从小就告诉她,一定要内心强大,并且充实自己,这些远比容貌秀丽重要 。父母希望吴献忠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所帮助的人 , 而她也向着父母所期望的那样发展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成长与她所在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在父母的影响下,吴献忠喜欢上了艺术 , 并且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演员,她为此十分努力 。在她那个年代,国家还处在资源匮乏的阶段,尤其是人才,更是稀缺,了解到国家想要培养人才后 , 吴献忠思虑良久,决定放弃表演的梦想,转而投入为国家做贡献的事业中来 。吴献忠十分优秀,无论是学业还是社交都十分出色,她不惧挫折,一往无前,想要为国奉献自己 。
我国号召知青下乡时,吴献忠还是个初中生,然而她清楚自己未来的路,没有任何犹豫,她报了名 。当时不少人都是被迫下乡 , 只有少数人像吴献忠一样是主动请缨的,她从没做过农活,但她也从不喊苦喊累 。积极上进的她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受到了同事以及上级的肯定 。当1970年,清北学府招生时,大家都希望她能去学习,因为这样她的未来能变得更好,然而吴献忠却不这么想 , 她拒绝了清北,转而继续投入到建设农村的事业中 , 这件事在当时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吴献忠也出了名 。
原本吴献忠的一生应该顺风顺水,然而世事难料,当时政治情况复杂多变,吴献忠受了牵连 , 锒铛入狱,她入狱三年,母亲哭瞎了眼,而父亲也离开了人世,吴献忠的人生陷入了一片黑暗 , 似乎所有的不幸都围绕她展了开来 。出狱后,吴献忠被人追求 , 结了婚,两人有了孩子,原本以为是她柳暗花明了,可这却是她不幸的另一个起点,她最终与丈夫离了婚 。吴献忠后来带着儿子回到农村,从基层开始做起 , 经过努力不断升职,后来她决定独自创业,成立了食品公司,最后她也获得了成功 。回想起当年 , 几乎全是心酸和苦难,然而吴献忠仍然从容,她没有因为这样的磨难而一蹶不振,岁月是一把刀,可她却以春风相对 。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 , 当吴献忠决定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农村时,她的一生就已经注定不平凡了 。而现在的她 , 已经年至古稀,但她家庭幸福,事业也非常成功,她的生活平静且充实 。回顾吴献忠的一生 , 她也曾伤痕累累 , 头破血流 , 但她从来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打倒 , 这样一个有着草根般顽强精神的女人,她成就了自己,也让我们记住了她 。上天从来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哪怕吴献忠遭受了诸多磨难,但她仍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正如《水浒传》所言:“守得云开见月明”,吴献忠不是第一个为国无私奉献的人,相信她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要相信,风雨后一定有彩虹!
参考资料:
《墨梅》
【上海的大学生到西双版纳知青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发生在60~70年代的?】
《水浒传》
- 开斋节的风俗有什么
- 瑜伽服什么牌子的好性价比高
- 表达相思的爱情古诗
-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论文
- 鱼籽的做法简单又好吃
- 机油耐低温最低就是-35°吗?
- 集团 上海园林有限公司电话是多少?
- 什么浙江衢州有什么好玩的?
- 请大家认真的回答我,现在家具行业网上怎么推广更有效?
- BD销售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