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锺嵘和刘勰对其的评价 如何评价《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 , 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 , 良非虚言 。例如《青青陵上柏》写作者游戏宛洛,意在仕途 。然而他发现这个宫殿巍峨、甲第连云,权贵们朋比为奸,苟且度日的都城,井非属于他的世界 。在诗人貌似冷峻的态度中,蕴含有失去人生归宿感的迷惘 。有从政理想被亵渎的忧愤 。
《明月皎夜光》则抒写了诗人的另一种失落,那就是一些文人在为共同利益的斗争中,标榜气节和忠义,而一当他们在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层开竞争,原先的交谊就发生了变化 。侥幸者和失意者的沉浮异势 , 使原来的友情徒具虚名 , 诗人一度笃信的伦理道德,也就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顿时现出虚妄;这就使诗人所说的“昔我同门友,弃我如遗迹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
《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 , 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 。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 。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 。《驱车上东门》说:“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个体生命面对滔滔的时间长河,既弥足珍贵,又卑微渺小 。诗人力求超越旧有的价值观念 , 作出新的人生选择 。无论是露骨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还是公开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总之是丧失了屈原式的执着 。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来的生命冲动 , 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客观环境和自身文化积淀的束缚,很难获得健康、乐观的内容和形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感叹短暂的人生时,虽出言愤激,却也并非真是甘心颓废,有人仍在洁身自好,寻觅精神上的永恒 。《回车驾言迈》就说:“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这里所说的“荣名”,已超越了以爵禄为标志的事功 , 而是追求精神的不朽 。尽管这种不朽在当时尚乏具体内涵 , 却预示了诗人企望功业不朽、文章不朽的建安时代即将到来 。
【结合锺嵘和刘勰对其的评价 如何评价《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还有一类作品更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 。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 。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 , 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 。极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 , 遂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 。《涉江采美蓉》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涉江采英蓉 ,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 。首先,这是由于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 。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盛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 。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 , 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 。
汉末文人则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 , 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 。《古诗十九首》之多从女性角度写相思之苦,并能由此获得普遍而久远的艺术蛙力,原因便在于此 。例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以牛郎、织女的传说,形象地表现相爱的人可望不可即的情状良有新意 。机声札札 , 不成纹理,写尽思妇借助单调往覆的劳作排遣愁苦的用心及其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 。又如《行行重行行》,写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虽然蒙上了唯恐被弃的阴影,她最终还是搁下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转而向对方致以一往情探的祝愿 。没有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洞悉,是无法开掘出如此幽微的情感层次的 。
《古诗十九首》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
从内容上看,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 , 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 , 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 , 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 , 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 , 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 , 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 , 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4](P79)由此可见,汉乐府民歌多反映当时社会,选题范围广泛,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比较狭小 。当然其中也不乏共同关注的话题:
1.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
汉乐府诗中有大量的游子诗、思妇诗,如《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沉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们生离死别颠沛流离的画面,这个家破人亡的游子 , 使我们联想到《十五从军征》中那个八十岁的复员老兵,可以想象,他的结局必然也是要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游子思乡其实主要是思念着家中的妻子、亲人 , 而家中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日夜思念着外出的游子,如《饮马长城窟行》写妇人对外出的丈夫日思夜想,竟成梦寐:“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 , 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梦中固然甜蜜,但梦后更添一层相思 。《古绝句》也写了一位闺中思妇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归之情 , 揭示了当时兵役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家人离散之苦 。
游子思妇的离别和相思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到了《古诗十九首》,表现这种主题的作品更多,占了一半有余 。其中既有游子之辞,也有思妇之辞 , 思妇之辞又占其中的多数 。如《涉江采芙蓉》写了一位漂流异乡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游子涉江采芙蓉,又入泽采兰草,“采芙蓉”以遗“远道”之人 , 可见游子对亲人感情之深 。由于路途遥远,无法寄赠,惆怅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同心而离居 , 忧伤以终老”,直接写出了游子与新人“同心”却无法团聚的痛苦心情 。又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 , 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 , 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从这些描写中 ,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孤独难耐、飘零无着,被强烈的乡愁苦苦折磨的游子形象 。再如《行行重行行》这样写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 , 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 , 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此诗抒情脉络清晰 , 层层加深 , 突出表现了丈夫出行之远,别离之久及妻子怀念之深 。《冉冉孤生竹》写了一个新婚女子与丈夫久别的怨情,不仅抒情浓烈而且文意起伏跌宕 , 把女子的怨情表达得真挚而强烈 。同为写思妇之怨的其他如《青青河畔草》以生机盎然的春景 , 艳如春花的容颜,来反衬相思女子的孤独凄凉;《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神话故事 , 来写人间男女相爱而不能相会的痛苦离情,写得委婉含蓄 , 生动感人 。
2.都表现了追求人生的享乐和及时为乐的生活观
由于生活动荡不安、祸福难测,汉乐府很多诗歌在哀叹生命短促的同时 , 希望通过及时行乐的方法来解脱自己 。如《西门行》在“今日不作乐 , 当待何时”的豪语之后,实际上却流露出内心无可消解的苦闷 。“在人生短暂的压力下,及时行乐的宣言与其说是世俗生活的享乐,莫如说是急于把握生命的焦灼 。”[5](P147)《古诗十九首》也同样如此,诗人热恋仕途追求富贵,抱怨同门友的不引荐,当这些文人不得不直面这短暂而虚幻的人生时,就迫切地为自己寻找慰藉和解脱之道 , 而其中之一就是及时行乐 。“他们希望通过及时行乐来麻痹、充塞自己虚无的人生,希望以短暂的快乐来消释人生的悲凉” 。[5](P226)《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 , 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这是来自下层文士们仕途幻灭后的真切的生存感受——对生命短暂的悲叹 。
除了以上共同表现的内容外,乐府民歌中余下的多是揭露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反抗情绪和歌颂爱情、抗议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的作品 。
1.诉说生活艰难 , 抨击社会不公以及人民对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
汉代在大一统帝国强盛外表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社会矛盾 。剥削阶级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而“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 “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班固《汉书·食货志》) 。汉代民歌中的很多诗篇诉说了生活的艰难,对不公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愤慨的情绪 。其中《相逢行》通过童子对主人豪富的夸耀,就揭露了统治阶级奢侈*佚的生活:“ 黄金为 君门,白玉为 君堂 。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 。中庭生桂树 , 华灯何煌煌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 。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这首诗把统治阶级用黄金作屋 , 狎妓饮酒,婢妾成群的腐化生活毫无忌讳地反映出来 。另一首《平陵东》则通过官吏敲诈良民,使无辜百姓倾家荡产的描写,控诉了贪官污吏的恶行:“平陵东,松柏桐 , 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 , 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 , 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统治阶级生活的越是奢华 , 劳动人民的生活就越痛苦;在他们的那种花天酒地的背面,隐藏着千千万万无衣无食的劳动人民的血泪 。如《妇病行》中病重的妇人在临终前放不下亲儿的命运:“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但是由于残酷的剥削,做父亲的最后还是违背了妻子的临终嘱托,狠心地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著名的《孤儿行》就上演了一部封建制度下的家庭悲剧:一家父母死后 , 为了独占家财,兄嫂用对待奴隶的办法来虐待自己的亲弟弟 。不是令其外出行贾,便是令其在家挑水、烧饭、看马、养蚕、种瓜,什么活都干 。孤儿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在这样非人般的折磨下,孤儿喊出了“愿欲寄尺书 , 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这既是孤儿对兄嫂虐待的血泪控诉,也是广大人民对统治阶级残暴行为的谴责!
可是哪里有压迫 , 哪里就有反抗,饱受压榨的人民用他们微弱的力量和自发的方式,向统治阶级表示他们的不满 。如《东门行》 , 一个被贫困所迫的男子本已不考虑后果愤而出走,去寻求一家人的活路 。但又放心不下折回家中 , 当他见到“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便更加坚定地“拔剑东门去” 。善良的妻子不忍心丈夫去冒险,便牵衣啼哭:“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可是主人公愤然表示:“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因为他知道:“他已经面临无衣无食的窘境,如果不走出家门,那么他的命运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6](P95)“因此,应该说他的行为是自发的反抗行为,正义的行为,不能说是铤而走险 。”[7](P75)更不能说是“要做非法的事” 。[8](P67)另外一首《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来反映人民的反抗精神 , 文中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无耻的五马太守的女子秦罗敷,她美丽勤劳、机智勇敢,面对使君的无耻要求断然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并机智地夸耀自己的丈夫 , 令使君自惭形秽,哪里还敢再生邪念 , 于是悄然退出,真是大快人心!
2.对爱情的歌颂及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的抗议 。
在质朴、自然的乐府民歌中,有许多反映爱情婚姻的作品 。《上邪》通过誓词表现了少女对幸福无所顾忌的追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列举了一系列不可能的事情 , 用它们来宣誓 , 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专一 。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是人的天性 , 可在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和钳制下,何谈美满的婚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们往往要面临被抛弃的命运 。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妻感情虽好,却敌不过代表封建权势的婆婆,刘兰芝被扫地出门,夫妻劳燕分飞,最后只能以死抗争 。《上山采蘼芜》写的是一个被休弃的妇女与故夫相遇,询问新人情况的对话:“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流露出妇女对自己悲惨身世的幽怨和无奈之情 。《有所思》一诗则抒写了爱情受挫前后的情感,女主人公先是为爱人精心准备礼物,出现变故之后,则将礼物“拉杂摧烧之”,还要“当风扬其灰” 。前后两种态度的鲜明对比,形象地表达了爱之深与恨之切的强烈感情 。《白头吟》通过一个被休弃的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天下妇女的殷切期望:“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
而《古诗十九首》余下的则是大量反映中下层知识分子伤时失意,叹息人生短促,知音难遇 , 要求建功立业的作品 。
汉代尤其是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相干政 , 为政者安插亲信亲属以巩固其政治地位,大大影响了一般士人正常的进身之路,在中下层士人中就产生了许多伤时失意的作品:有的叹人生艰辛,如《回车驾言迈》中:“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 , 焉得不速老?”以一个在茫茫前途上颠沛奔波的赶车人的形象来揭示人生道路的艰难,以“东风摇百草”的萧瑟景象来暗示年华易逝 , 任重道远,从而引出下面两句深沉凄凉的悲叹;有的表达对知音难遇的感慨,如《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 , 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 , 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高楼女子所弹奏的悲哀之音,正是当时文人的普遍生存感受 , 也是孤独者对知音的渴望,它自然能引起游子的共鸣 。但高高的楼阁阻断了知音的交流,所以这令人伤感的琴音只能给孤独的旅人留下更为深沉的悲哀;有的揭露人情世故,对世态的炎凉感到愤慨,如《明月皎夜光》中:“昔我同门友 , 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
通过以上对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内容上的比较,可以使我们在诵读欣赏诗歌中,更加了解汉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一些文人的思想 。
(二)
从风格和创作特点上看,由于乐府诗采自民间,正如十五《国风》也采自民间一样,这些“街巷谣讴”便上承《诗经》“饥者歌其食 , 劳者歌其事”的传统,形成“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这一特点,“使汉乐府的题材、思想、艺术、形式都有一股活跃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由《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新源头 。”[9](P37)
《古诗十九首》以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风格 , 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冠冕” 。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 , 加上运用的是当时新兴的五言诗形式,使《古诗十九首》自《诗经》、《楚辞》以来,成为一种新经典 。
可以说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风格迥异,各具风采,在中国诗歌史上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
1.表现方法:叙事与抒情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使得诗歌具有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双重特征,但“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2](P193)中国诗歌一开始 , 抒情诗就占绝对的优势 。《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 。直到汉乐府民歌的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已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 , 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 。与《诗经》、《楚辞》相比,汉乐府的叙事成分大大增加,具有一定的情节和场景 。如《孤儿行》叙写孤儿遭受兄嫂虐待、辛苦劳役的经历,选取了“行贾”、“汲水”、“收瓜”几件事进行描述 。《平陵东》、《孔雀东南飞》等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有些诗则突出一定的场景或片段,如《妇病行》叙写病妇临终嘱托、丈夫孤苦无助两个画面;《东门行》截取平民男子欲铤而走险,妻子加以阻拦的片段;《上山采蘼芜》选取弃妇与前夫相遇的场景等等 。在生动的情节中,人物形象也得到了鲜活、生动的表现 。《孤儿行》中孤儿的委屈与苦楚,《东门行》中丈夫的惆怅与悲愤,《陌上桑》中罗敷的美丽勤劳、机智勇敢 , 都从字里行间表现了出来 。
《古诗十九首》则都是抒情诗,它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 , 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增加了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的悲叹 。这一点几乎贯注在所有的作品中,或隐或显地得到体现 。如《冉冉孤生竹》写的是新婚久别后的妻子对远方丈夫的刻骨相思,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的感伤 , 使得这首诗具有更深的内蕴,它启发读者不但要珍惜爱情 , 更要珍惜青春、珍惜朝气蓬勃的生命 。
2.诗体:多样化与单一化
汉乐府诗的形式多变,自由灵活,具有一种飞动之势和流动之美 。其句式完整的五言体已经很多,还有少量的四言体,但主要是杂言 , 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都有,呈参差错落、不拘一格之态,显辗转流动、奔逸飞动之势 。如《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 君有他心 , 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 , 勿复相思! 相思与 君绝!鸡鸣狗吠 , 兄嫂当知之 。妃呼唏!秋风肃肃晨风思 , 东方须臾高知之 。”其它如《孤儿行》、《乌生》等诗都是杂言体 。乐府古辞的这种杂言体,是自由灵活的 , 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字的都有 。这主要是由于乐府民歌来自民间 , 保留着很多民间的口语 。它形式上错落参差的美感和艺术上的灵活生动,逐渐被文坛上的文人所发现,而成为后世五言、七言古体诗赖以产生的土壤 。汉乐府诗中七言体的诗并不多,但整齐的五言诗却不少 , 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梁甫吟》、《伤歌行》、《怨歌行》等全都是五言体的 。“两汉时的五言乐府新诗形式,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五言诗的基础,甚至在二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0](P260)
而《古诗十九首》全都是五言 , 这是文人们受乐府诗的影响并向乐府诗学习的结果 。把汉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和汉末文人们的五言诗相对照,可以发现文人五言诗处处有着脱胎于乐府民歌的明显印迹 。体制如前面所述,汉末文人五言诗就是直接导源于乐府歌辞五言体 。只是文人们毕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诗经》、《楚辞》及其它文化遗产对他们的浸润不断,再加上他们是在民歌五言体走过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后日趋成熟时,才开始五言诗创作的,因而他们能从民歌中充分吸取经验,在民歌五言体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得这种远胜此前诗歌史上其它形式的诗体更加焕发光彩,既有民歌的活泼与清新自然,又有文人诗特有的工致与精美 。从而树立起五言诗的新典范——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
3.风格:明朗与含蓄
乐府诗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 , 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由于这些民歌唱的是自己心中事,抒的是自己心中情,饱含着自己的血泪或洋溢着自己的欢乐,感情基调是明朗的 。如《上邪》,炽烈的感情独白式的语言,一个敢爱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其它如《满歌行》慨叹“伶仃荼毒,愁苦难为”,《西门行》感伤“人生不满百 , 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表达了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忧虑 。这些都是直抒胸臆的典型 。
《古诗十九首》却情思深沉,抒写蕴藉委婉 。《孟冬寒气至》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写孟冬季节的凛冽寒气,写寒空星星的清冷孤寂,写月亮圆缺给人们无情的暗示,目的都在表现女子深闺寂寞的生活、怀人念远的离思,情景的渲染烘托了诗歌的抒情效果,并使之具有委婉含蓄、余味无穷的意蕴 。《凛凛岁云暮》则主要是在结构的曲折上表达婉转之情 , 写思妇的念夫,因思之切、爱之深而产生“锦衾遗洛浦”的怀疑,因思而不眠,终于“梦想见容辉”,由现实转入梦境 。梦中的描写也是极尽曲折,既写迎娶时的欢欣,又写相聚之须臾,最后写寻梦之悲哀 , 曲折地表达了思妇的婉转不尽的情意 。
4.语言:口语的直白与文人诗语的工致精炼
汉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直白,多用口语,清新自然,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 。如《江南》:“江南可采莲 ,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几句全无雕琢,但却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 。乐府民歌中的人物语言,更是富有生活气息和口语色彩,如《妇病行》、《陌上桑》中的人物语言 。
《古诗十九首》语言洗炼,词彩自然生动 。可以说这是学习乐府民歌,保持民歌语言朴素自然、平易流畅的特色的结果 。但又含意深远,耐人寻味,又加之这些文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比起民歌作者,他们在语言运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方 。乐府歌辞之外,汉赋特有的华丽与挥洒,雅颂体的典雅与精致,都是他们语言的营养源 。他们还可以吸收和运用前代典籍中许多词、成语、典故 , 把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融入简约精炼的语言形式里 。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风格上各放异彩、独具特色,但从中仍可发现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诗十九首》中体式及风格上的特点 , 或多或少的是在不断学习乐府五言歌辞,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发展提高而来 。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诗歌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它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有责任去发掘它的博大精深,去研究它的文学价值,以便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提高文化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