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简单启蒙古诗精选

#婴幼儿#导语古诗词自身就具有独特的美感,古诗词也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下面是分享的幼儿简单启蒙古诗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
1.幼儿简单启蒙古诗精选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 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
 赏析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 。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 , “在庐山西北 , 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 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 。“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 , 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 , 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 , 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 , 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 , 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 , 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 , 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 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 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 。”(《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 。比如一个“生”字 , 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 , 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 。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场景虽也不?。?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 , 瀑布,显得很实 , 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 。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 。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的诗人 , 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
 这首七绝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 , 跳跃腾挪,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
2.幼儿简单启蒙古诗精选
敕勒歌
 乐府诗集〔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译文一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 , 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
 译文二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
 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 , 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 , 一片茫茫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
 鉴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
 开头两句“敕勒川 , 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 , 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 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 , 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 , 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 , 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 , 艺术效果就很好 。
3.幼儿简单启蒙古诗精选
绝句
 杜甫〔唐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 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 , 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 , 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 鸟儿成双成对 , 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 , 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 , 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 , 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 , 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 , 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 , 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 , 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 , 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 , 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 , 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 , 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 , 已经大大消减了 。“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 。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 , 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 , 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 , 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 , 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
4.幼儿简单启蒙古诗精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 , 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 , 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 , 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 , 含蓄深沉 , 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 , 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 , 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 , 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这句写得自然质朴 , 如娓娓道来 , 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 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 潮 , 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 , 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 , 看似平静 , 实则更加深沉 。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 。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 , 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 , 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
5.幼儿简单启蒙古诗精选
乌衣巷
 刘禹锡〔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 , 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 ,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
 赏析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 , 最为繁华 , 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 , 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 。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 , 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 。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 , 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 , 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 , 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 , 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 。“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 。其将逝,剪爪识之 。其后果至焉 。”当然生活中 , 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 。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 , 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 , 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 , 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 。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 。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 用笔尤为曲折 。此诗为刘禹锡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
古诗学习不仅对孩子的记忆力,而且对口才有特别好的锻炼效果,只是很多家长和老师没有掌握传授的方法而已 。那么 , 适合幼儿的故事有哪些呢?
篇一: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
 篇二: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篇三: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 , 
 粒粒皆辛苦 。
 篇四:画鸡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
 篇五: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 
 曲项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
 篇六: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
 篇七:一去二三里
 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
 亭台六七座 , 
 *十枝花 。
 篇八: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 , 
 忙趁东风放纸鸢 。
 篇九: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篇十: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相关阅读
 儿童阅读诗歌的注意事项
 1、学诗是好事 。
 我以后一定会教孩子读诗 。不仅仅是古诗,好的西诗、新诗我也会给孩子读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我自信我能选出适合孩子读的,我也能引导孩子读懂 。读诗的好处很多,功用不凡,所憾这样的功用仅仅用背,是远远不够的 。
 如果我没有像现在这样学诗也写诗了,根本看不到这一步 。
 2、学诗是好事,但学诗不等于背诗 。
 背,在这里只是机械的记忆 。譬如不懂得某一句的意思,家长本身也不具备理解的能力,而逼迫孩子背会 , 只是心心想着,以后长大了会懂 。
 很多人长大后,确实是反应过来了这诗美在何处,所以就出现了本楼的许多答案,觉得这样的方式是有用的 。
 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效率极其低下的学习法 。相当于给了一个复杂的迷宫,让一万个人去走,有二十个人走出来了 。这二十个人说这个迷宫太简单,有代表性么?剩下的人还在里面兜兜转呢 。
 在我看来,中家户户父母都让背诗 , 广泛的样本中,有极其极其小的概率出现顺利走出迷宫,这部分人对诗有了很好的理解,学会读学会写 。剩下的一小部分人 , 跌跌撞撞算是走对了路,这部分人其实对诗是迷迷糊糊的,云里雾里 , 看到了一鳞半爪 , 以为自己懂了可以走出来了,但是其实是不够的 。
 绝大多数人,死在这个迷宫里而不自知 。@贺金缕同学的答案 , 主要是针对后两种人,尤其针对最后一种人 。
 我觉得,如果教孩子诗,得自己有走迷宫差不多走通的功夫,或者可行 。科学的体系的学习法,要胜过跌跌撞撞把孩子扔在迷宫里 。
 3、学诗是好事,但*学诗不是好事 。
 对孩子的教育 , 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 不要将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譬如以前在知乎看到的一个问题,说我孩子以后不喜欢动漫那该怎么办 。这样的心态,是万万要不得的 。发展到极端,很多家长让孩子背诗的原因,甚至来自于所谓的乖儿子给叔叔阿姨背个诗 。
【幼儿简单启蒙古诗精选】
 诗教,最可贵的点,不在于文字,在于性情,在于原生的感动 。这种体验的获得,一定是自然的,而不是强加的 。如若用强 , 几乎必然会抹杀孩子对诗的兴趣 。我见过亲戚家的孩子背不会陆游的示儿,被罚不能吃饭眼泪汪汪的事迹,大家自己想想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