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杜甫《望岳》》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 。
造化钟神秀③,阴阳割④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⑤绝顶,一览众山小⑥ 。
注释
岱宗:即泰山 。因泰山居五岳之尊,故曰“宗” 。
齐鲁:古代有齐鲁两国,齐在泰山这北,鲁在泰山之南 。
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
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钟:汇集,专注 。
割:判割 , 划分 。
凌:登临,跃上 。
众山?。喊狄?睹献?尽心》“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
赏析:
这是杜甫登泰山绘景抒情的华章 , 全诗气势雄伟壮阔 , 用词绝妙精当,结句有哲理,抒写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 。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杜甫《望岳》赏析(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杜甫《望岳》赏析 篇1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 , 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 , 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源顺耐谐鎏┥降母叽?。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 。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 。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
通过这篇望岳赏析 , 同学们是否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
杜甫《望岳》赏析 篇2诗题为《望岳》 , “望”字贯穿全诗 。
首联为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 , 写意中遥想 , 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 , 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 , 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 , 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 , 摹写泰山卧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第一句设问,是诗人初见泰山时又惊又喜,情急之中一时竟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 , 自然免不了心口相商地推敲沉吟起来 。第二句写泰山给予远望中的诗人的突出印象,“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可谓别出心裁:那清翠的山色连绵起伏,没有尽头 。由鲁地到齐地,囊括无遗 。这是何等气象!
颔联为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峻 。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 。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晴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 。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 。“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聚集的意思 。
此联写走近泰山抬头仰望时所见所感,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 。一句写山之壮美 , 仿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美都汇集在泰山之上 。一个“钟”字将上句写泰山广阔的背景 , 拉回到泰山本身的千仞峻深上来 , 赋予泰山拔地而起的动感将大自然拟人化 , 写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集中于这座山 。 , 一句写山之高峻,仿佛一把利剑劈开了阴阳两个天地,阴暗分明 。这里的一个“割”字,表现泰山之雄险奇崛,化静为动,极具匠心 。使本来静止的山峰变得灵动起来,显出山峻峭如刚锋,将山南山北判若晨昏,由此可以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
颈联为细望:“荡胸生曾云 , 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 , 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荡胸” , 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 。“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阔 。“决眦” , 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 。“眦”,眼眶 。“入”,收入眼里 , 看到 。
诗人的目光集中到“层云”和“归鸟”上 , 山峰间那飘飞的层云 , 让人心胸开阔;飞翔的归鸟,消失在极目远望的心头 。如果说颔联写的是静景的话,那么颈联写的则是动景:层云任飘荡,宿鸟归飞疾,画面灵动,一派生机 。在这出神的追望中引出尾联,由所感到所想 。
最后的尾联是诗人想象之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结尾两句写由望岳而引起的决心 。表达的是诗人尽快登上泰山极顶的渴望 。尽管此时诗人没有登上山巅,但他相信总会有一天登上顶峰 , 将天下群山尽收眼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急切、飞步攀登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慨 。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会当”,应当,一定要 。“凌”,登临,登上 。“绝顶” , 最高峰 。“览”,俯视的意思 。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诗人在有意无意之间抒发出他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给人以无限的启示和激励 。——这就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并能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
杜甫《望岳》赏析 篇3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 , 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 , 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 , 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 ,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 ,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 , 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不言而喻 ,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 , 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 , 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 , 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无疑 , 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
杜甫《望岳》赏析 篇4此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岱宗”,泰山又名“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称 。起句设问:泰山是什么样子?顿时便抓住读者,将他们拉进自己的诗境里来 。次句自答:它苍翠着整个山东大地 , 绵延不绝!今山东地域在春秋时期分属齐、鲁两国 , 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 。“青”,用作动词,炼字精悍 。“未了”,不曾完结 。泰山山脉之大,非远观不能领略,这就缴出了题中的那个“望”字 。
第三句 , “造化”指大自然及其创造者 。“钟”,聚集 。此句谓上苍对泰山特别眷顾,集神奇秀丽于其一身 。这是对泰山的高度赞美 。第四句,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日落为“昏” , 日出为“晓” 。此句夸张泰山的高大,说它割断了夜晚与白昼 。“割”字下得老辣、生新 。这两句仍然从大处落墨,对泰山作宏观描述 。
以上四句,重心在“岳”;五六两句,重心转移到“望岳”的“我” 。“层云”,重叠的云 。“决”,裂 。“眦”(zì),眼眶 。二句是说远望泰山,云气缭绕,胸中仿佛也有重云生成并激荡;瞪大眼睛,目送鸟儿归山,直到它们没入苍茫山色,眼眶都快要瞪裂 。这两句,特别是“决眦”句,刻画自己“望岳”的情态极为传神 。
古体诗并不要求对仗,律诗才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本篇三四五六句是两联工妙的对仗,熔律体入古体 , 尤见诗人融会贯通的文学才力 。
“决眦”句中,那“归鸟”已将作者的诗心从远望之处牵引到了山中 , 与他心仪的泰山零距离接触了,于是末尾便水到渠成地由“望岳”自然延伸到“立志登岳” 。“会当”,定要 。二句是说: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视那矮小的群山!这正是《孟子·尽心上》“(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云云的诗意表达 。卒章显志 , 青年诗人用最高亢的音调唱出了他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此前不久,他刚经历了进士考试失利的挫折 。但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滕王阁序》),仍保持着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锐气 。凭着这股锐气 , 尽管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至少在诗歌创作上,他为我们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文学的“泰山”!
杜甫《望岳》赏析 篇5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 , 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 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 , 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 , 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两句 ,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 , 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 , 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 , 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 , 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 , 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 , 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 , 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 , 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 , 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 , 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 , 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 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
杜甫《望岳》赏析 篇6全诗可分两大层 , 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 , 其南为鲁 , 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杜甫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 , 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杜甫的强烈感受 , 是泰山的秀美在杜甫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杜甫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 , 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 , 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杜甫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杜甫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杜甫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
【杜甫《望岳》】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 , 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